

江苏持续推动“卓博计划” 让更多优秀拔尖人才“揭榜挂帅”
发布时间:2025-01-24 10:49:19
万森 摄
本报记者 万森
江苏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近日联合出台的《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以下简称“卓博计划”)正式发布。根据该办法,每年资助900名左右优秀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工作,“卓博计划”实行分类分档资助。资助标准分为A、B、C三档,资助期为2年。其中,A档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5万元,资助200人;B档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万元,资助300人;C档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资助400人。
揭榜领题签订项目联合攻关协议
作为江苏唯一的省级博士后专项资助计划,“卓博计划”实施3年来,累计资助了2697名优秀博士后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后周小川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周小川所在学院就有包括他在内的博士后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卓博计划”是聚焦重点领域、重大平台的专项博士后资助培养计划,作为江苏省“双创计划”的子项目实施,主要围绕国家和省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研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每年遴选900名优秀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省人社厅、省工信厅前期向江苏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博士后设站单位广泛征集,并组织专家评审后遴选产生150个博士后研究课题,涉及生物医药、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兴数字、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型医疗器械、信息通信、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心软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纺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物联网等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有揭榜领题意向的博士后及团队结合自身优势,选择榜单任务,并主动联系发榜方,针对榜单课题提出技术攻关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发榜方将从揭榜方研究能力、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结合自身需求,择优遴选拟合作的揭榜领题人员,并细化落实合作具体内容,按有关规定与揭榜领题人员签订项目联合攻关协议。
“我们学校出台了包括收益如何分配在内等非常细致的政策安排,鼓励科研成果落地应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都在南航就读和工作的周小川的话或许最有说服力。这些年,他尤其感受到南京作为创新名城的创新创造氛围。他说,“进入科研人才‘紫金山英才计划’后,包括住房、保险、医疗、子女入学,都有绿色通道,让高科技人才能安心留下来创新创业!”
从源头上解决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压力
据了解,2025年《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将新的资助对象分为A、B、C三档,分别给予资助金额从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与原单位收入叠加,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南京工业大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一变化首次让成功吸引到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博士后获得了更为丰厚的个人薪酬,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压力。“毕竟,博士后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上,面临买房、子女入学、家庭开支等各种生活压力。”
事实上,“卓博计划”不仅关注资金的投入,更注重对人才的精准识别。申请人需要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例如世界前200强高校毕业生以及从事前沿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这无疑提升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通过分类资助,计划对优秀人才的支持更加精准有效,期望通过强化对科研活动的经济支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出。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在过去三年中引进了400多名教师,其中35%由博士后留校任教。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数据背后,是“卓博计划”的实质影响,切实为高校提供了人才支撑,推动科研水平的提高。入驻计划的博士后们不仅留下了优质的科研成果,更形成了一种相互合作、思想碰撞的新型学术氛围。
精准识别优秀拔尖人才
“卓博计划”已经在江苏的高校、企业以及各科研单位形成了广泛影响。在苏州、南京、无锡等地,“卓博计划”发布实施后,为各地积极吸引和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博士人才、加快夯实壮大博士后人才队伍提供了助力。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在“卓博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即2023年,就引进博士后45名,当年创历史新高,累计47位博士后入选该计划,获批补贴资金共计1410万元。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杨蓉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的许满满、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杨文帆等一批顶尖人才在各自科研领域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不仅是企业,一些事业单位同样如此。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对在博士站期间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全职博士后人员组织期满出站考核,择优留院工作,2024年该院留院工作的11人中,有8位“卓博计划”获得者,医院还对留院工作的卓越博士后优先办理进编手续,优先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据省人社厅负责人透露,新政鼓励多元化的申请者,特别是针对前沿领域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定向支持,进一步突出了对高价值项目的资助标准。现在A档的博士后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而B档则专注于全球排名前200强高校的毕业生在关键技术突破上的研究工作。这种分类方式不仅让那些在不同水平上有科研潜力的人都能获得机会,还通过精准识别让行业内最优秀的拔尖人才得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