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

发布时间:2025-02-08 09:06:53

邱祖晖

中午在家整理书橱,翻出了一沓捆扎整齐的贺年卡。打开一看,大多是二十多年前的毕业在外的学生寄来的。它们来自南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可谓天南海北啊!望着一行行熟悉又陌生的字迹,看着一张张精美别致的卡片,读着一句句热情纯朴的祝福语,眼前浮现出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写信没有寄贺卡了,也不知道有多久没有收到远方的来信了,除了偶尔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报样刊。

有人说现在谁还写信啊,打个电话就行了,没有手机不能搞定的事!在这个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通信的手段太多了:QQ、微信,语音、视频,“天涯若比邻”。每当逢年过节,需要祝福问候的时候,拿起手机,编辑一段文字,再插入几个表情,或者下载复制现成的短视频,点击发送就OK了。在那样的时间节点上,手机提醒铃声叮当叮当,屏幕闪烁不停。打开手机看一条两条还行,看多了就觉得千篇一律,甚至都懒得回复了。总觉得那刻板僵硬的文字,不能抵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曾经写过信、寄过贺卡的人都知道,写寄之前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买什么样的信封,用什么样的信纸,选什么样的卡片,贴什么样的邮票,对做事认真用心的人来说,会根据不同的收信对象再三斟酌,甚至在贺卡上用汉语还是英语来问候都有讲究。这样的信件就是私人订制,这样的信件才真的是见字如晤。

当年我与妻子谈恋爱的时候,都在大学读书。我在江之北,她在江之南。虽不是“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但是滚滚的长江,几百里的空间阻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是不能轻易逾越的。我们就把满腔的柔情、刻骨的相思,化作热情似火的情书,拜托鸿雁来往于大江南北。

每当到了应该有来信的日子,我的心中涨满了渴望。学校的信箱统一设置在大门口的传达室,我有事无事就到大门口溜达,饥渴的目光在那一排排的木格子上逡巡,奈何没有信箱的钥匙。钥匙在班级生活委员手里,每天下午都由他去传达室拿信件,然后发给收信人。在那几天的下午或晚上,我都制造机会在食堂、在宿舍、在教室、在图书馆与他偶遇,让他说出我最想听到的那句话——某某某,有你的信!

然而,许多时候我都是失望而回,只能讪讪地走开。终于有一天我听到了渴望听到的话,我按捺住激动的心,在生活委员善意而又促狭的微笑里,接过那封滚烫的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我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抽出精心折叠的信纸,如饥似渴地读下去。滚烫的情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我把它收进书包里,在教室的角落里读,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读,在宿舍的被窝里读,每一遍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都让我热血沸腾心旌摇荡。

在那个年代,打电话几乎不可能,拍电报是要有紧急情况。而信是最好的媒介,最好的载体。有些让人面红耳热的话当面不好说,在纸上可以尽情大胆地倾诉。一张纸不够,那就两张三张,8分钱就能把你的满腔热情包邮。等信的日子,让人焦急地期待。读信的时光,让你在爱河里徜徉。那令人难忘的岁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