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减负,也是加加油
发布时间:2025-02-12 10:47:25
“起床就累,上班就颓,想到周一就心慌不已”“确诊为鲁滨逊症,天天盼着星期五”“长期精神不振,间歇性动力不足,始终提不起劲上班”……每逢年初,当总结与展望成为职场的主旋律时,这种倦怠情绪似乎更为强烈。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职业倦怠”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并将其界定为一种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职业倦怠”关系到职场的良性发展及从业者的身心健康,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但无须因此陷入过度焦虑,尤其要警惕这一概念被无端泛化、随意滥用的现象。
就像机器运转久了会发热一样,人在长期工作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倦怠感。首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理解“职业倦怠”的内涵与定义,将偶尔的疲惫与真正的倦怠区分开来,避免盲目对号入座。其次,要保持独立理性思考,面对大量的倦怠信息时,要准确判断其适用性与真实性,避免被情绪化的表述和片面观点所左右。其实,大多数的倦怠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缓解”或“克服”。比如,“拆心墙”,放宽心怀,承认自己偶尔的不完美,降低心理预期等,这有助于减轻焦虑和疲惫。又如,“踩刹车”,歇歇脚,学会合理休息和放松,释放压力,待能量恢复后再继续前行。当然,如果无法自行修复,也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算法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编织出一个个“信息茧房”。同类话题的反复推荐引发的“情绪放大”效应,有时会让“职业倦怠”像病毒一样传播,使人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潭。
新的一年,用人单位不妨为员工减减负、加加油,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关爱的职场环境。要知道,无论是加强人文关怀、维护劳动者权益,还是打通上升通道、优化公平竞争环境,都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情绪有起伏,工作有高峰和低谷。在职场中,情绪的波动、状态的起伏都是常态。即便真的遇到倦怠也不用惊慌,累了就放慢脚步歇歇,倦了就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充充电。或许用不了多久,你又会能量“满格”了。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