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费琳琳:带领乡亲田园“织梦”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新农人费琳琳:带领乡亲田园“织梦”

发布时间:2025-03-14 09:22:07

本报记者 徐军霞 通讯员 杨宇

经过8年多的艰苦奋斗,江苏省人大代表、泰兴市织梦家庭农场负责人费琳琳将农场从最初的3人组织,扩大到现在60余人的队伍,打造出一条属于农村人自己的产业链,每天帮助菜农销售蔬菜近500吨,带动1000多个农户家庭就业增收。

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的擎旗手和带头人的费琳琳,先后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中国青年致富带头人、泰州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二次创业 反哺乡梓

1986年出生的费琳琳,个头不高,一头短发,话音清脆。她坦言自己爱美更爱折腾,毕业后做过服装生意,当过化妆品代理,卖化妆品曾多次卖到全国第一,多年来从事的都是与“美”相关的行业。凭着天分加努力,30岁便拥有五家服装店,年收入近200万元。另一头,爱人的钢材批发生意也渐入佳境,孩子上了小学。眼看着小家庭一帆风顺,就在这个节点,回家探亲的她无意间留意到背影佝偻却起早贪黑依旧为“农”忙碌的父母,打小在农村长大的她,想起儿时那个懵懂的梦想,“等我有能力的时候,要帮一帮和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费琳琳敢想敢做,迅速转身,毅然放弃“美”的事业,做了一段时间市场调研,便下定决心,回村创业。2016年,费琳琳回到泰兴市广陵镇,流转100亩地,成立织梦家庭农场,从事绿色种植养殖,成为一名新农人。

隔行如隔山,创业更维艰。费琳琳很快体会到农村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合作的很多农民地头发出来的蔬菜品相好,质量也高,常常还是卖不出好价格。尤其前几年遭遇疫情,当地一批农场、菜农蔬菜滞销,鲜嫩的果蔬只能烂在地里。

费琳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这位前“销冠”面上却不动声色,没有向合作伙伴转嫁压力,而是调动资源,琢磨着如何最大程度保障菜农们的利益。她多方奔走,到有关部门咨询后决定成立大型合作社,将大家聚拢到一起,打通资源、技术、机械、销售渠道共享链,设法做到互惠互利。

幸运的是,她的“解题思路”得到本地大农场主、种植大户的积极支持。2020年,她牵头成立泰兴市织梦蔬菜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全镇100多家蔬菜种植户和200多户农户加盟,按照“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思路,整合了全镇5000亩蔬菜种植资源,实现资源、技术、机械、销售渠道共享,做到互惠互利,形成了“农民合作社带头、种植大户集中种植、农户分散生产”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随后,她申请注册了“广琳织梦”商标,依靠自主商标和过硬的品质,产品逐步走出泰兴,为开拓市场找到了“金钥匙”,合作社经济效益连连攀升。

技术革新 融入泥土

费琳琳一直坚持“安全+技术”的发展思维,创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她设立蔬果检测实验室,免费为周边菜农进行蔬果农残检测;聘请农业种植示范户、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种植户;配置果蔬农药残留安全检测室和检测员,对销售的蔬果严格检测,保证农产品安全进入市场,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菜篮子”安全。

多年来,费琳琳主动引领种植户革新生产技术,走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在蔬菜种植中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绿色标准防控技术,带动5000亩蔬菜种植基地走标准化设施农业的科学种植之路。她秉持绿色食品种植标准,积极推广无土栽培、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熊蜂授粉等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并在实际生产种植中应用,不仅增强了合作社的实力和蔬菜品质,也提高了全镇菜农的种植水平。农场和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及上海农科院深入合作,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借助科研力量为传统果蔬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数字农业,发展智慧农业。2023年,费琳琳投资建设了工厂化育苗项目,由上海农科院负责技术指导。未来,织梦农场将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科技农业的转型。

“双线”发力 链接商超

运力不够、人员短缺、滞销亏本等问题,是蔬果行业面临的“通病”。为此,费琳琳不断拓展销售思路,尝试“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组建泰兴市织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大胆尝试通过微信、App等移动端,拓宽指尖上的销售渠道。

费琳琳创新开发“搭伙”App,让农场的鸡蛋、土鸡等产品“搭上”微营销、走俏“朋友圈”,经过“搭伙”App销往城区和各地,让更多的老百姓吃到“有灵魂”的蔬菜。“搭伙”App聚集了近百位“团长”,分散在城区各个蔬菜配送点,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守护了群众的“菜篮子”,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她参与直播带货,主动对接大润发、大统华、吉麦隆、美好超市等周边10余家品牌连锁商超,依托大型商超的蔬果供应链和品牌营销的支持,大力发展订单销售。

现在,费琳琳打造的“织梦”品牌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战场”。经过培育,合作社形成水蜜桃、蔬菜、鸡、猪等立体式多元化种养产业模式;与100多家种植户签订生产订单,日均销售额达10万元;带动周边近100名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人每月增加收入近2000元。合作社成员累计提供农民就业岗位1500个,为村民增加收入近300万元,已帮带12名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