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算力展现三大演进趋势
发布时间:2025-03-25 12:53:21
工业和信息化部3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末,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算力总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6.5%。
专家认为,目前计算产业变革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算力架构的开放特性加速了端、边、云全场景的快速协同发展;二是算力生态共建正在替代单边创新;三是计算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愈发清晰。
在业界看来,当前算力领域的技术路线正向多元化、多维度演进。受限于封闭架构的短板,传统的X86架构难以形成生态,而ARM架构的开放模式,将成为未来通用算力的主流选择。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算力大约80%属于ARM架构,其中99%的手机采用的都是ARM芯片,国内的鲲鹏和飞腾以及国外都有基于ARM架构的产品。
近日,DeepSeek的开源实践,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算力领域,开源同样带来了生态的繁荣。例如,鲲鹏联合超过6000家合作伙伴构建的“技术乐高”模式,就证明了开源协作的强大生命力。
开源、开放的生态也让计算产业打开了全球化的新格局。通过携手合作,产业各方开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与互补,联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呈现快速攀升态势。正如当年互联网推动PC快速普及和升级一样,如今人工智能的大范围落地应用也将激活对算力的庞大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多家机构认为,“人工智能+”行动将重塑所有产业,DeepSeek的火爆更为大模型应用落地提供了催化剂,不仅将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更将驱动中国计算产业升级。
IDC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总规模将达到511.3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5%。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专家认为,我国计算产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打造世界级新产品,构筑坚实的算力底座。一是要构建自主创新的算力新体系。IDC发布的2024年中国服务器市场报告显示,自主算力鲲鹏系服务器市场份额占比已达20%以上,覆盖了金融、运营商、政府、互联网等核心场景。二是要打造开放开源的自主软件生态。据IDC报告,在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2024年开源欧拉系份额达到50%,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据沙利文数据,2024年openGauss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占比28.5%,超过MySQL和PG,成为三个主流开源数据库技术路线之首。三是要构筑根植中国、面向全球的通用计算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开源欧拉用户数量超过380万,为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将推动算力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我国计算产业将通过在根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突破,实现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助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商用和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并逐渐走向全球市场,打造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通用算力底座。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