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巧:科研为笔,汗水为墨,书写新农人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5-05-07 08:46:18
本报记者 王鑫
刚刚从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载誉归来,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便迅速投身工作一线。传达大会精神、加强小麦田间管理、推进育种项目建设……魏巧忙得脚不沾地,“我们不仅自己要走在前、作表率,还要发挥好资源优势,带领更多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2017年,魏巧放弃北京的稳定工作,来到镇江,投身农业一线。她以科研精神为笔,以辛勤汗水为墨,书写着新农人的时代答卷。8年来,她不仅带领团队打造出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智慧农场,更以数字化技术重塑传统农业模式,带动1万多农户增收,并推动国家出台“新农人支持计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魏巧。这不仅是对魏巧个人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千千万万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新农人的殷切期望。
替父从农,从实验室到田间
魏巧投身农业源于父亲。她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农业企业,经过苦心经营,虽然全年的耕种管收已趋于稳定,但父亲依然要在繁重的一线操劳。
2017年,魏巧与爱人孙振中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到镇江接手农场。怀着“替父从农”的一腔热情,她决心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数字化农业的探索上。
然而,缺少务农经验的她,很快遭遇了挫折。稻麦种植窗口期短,她因播种技术不熟练,经常误了农时;农忙时节,日夜抢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身体吃不消;到了年底算账时,由于种田成本过高,收益寥寥无几。
这些困难并没有让魏巧灰心。她开始深刻反思,作为一名新农人,如何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土地产出率。
她带领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开发出“大田种植数字化云平台”,实现对1107块农田的精准管理,每块田都配有专属二维码,记录土壤墒情、施肥量、病虫害等数据。这一创新,让农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科技赋能,解锁农业“新模式”
那段时间,如何将专业知识精准运用在数字农业建设上是她最关心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时最讲效率,只有将自然地理信息系统、无人驾驶、遥感数据等现代化手段落地农业生产,才能更加精准地评估气候影响,精准用料用肥,对耕种管收做好提前统筹。”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插秧机、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的应用,使人均管理农田面积从200亩提升至500亩。在精量播种环节,农场可节约劳动力50%,补肥环节利用多光谱技术,1台无人机每天规划面积达4000亩。
在设备优化升级方面,魏巧对设备进行燃气和数字化改造。如今,103台智能烘干机能自动测温控温,24小时可以烘干3000亩土地的产出,仅需3名操作工人,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吸引了丹阳、丹徒、扬中的种田大户前来合作。
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让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储、销”全流程数字化。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如今农场的亩产提升近9%,亩均效益增加近28%,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近30%,肥料利用率提高近15%。合作社旗下的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水稻1万多吨、小麦8000多吨,不仅自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1万多户农户实现增收,助力农民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引领发展,让年轻人爱上土地
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是魏巧的一个心愿。“我希望给青年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农业农村新业态的认知,让他们知农爱农。”魏巧说。
为此,魏巧带领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她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推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出台政策,为新农人提供培训、资金和创业支持;与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对接,将教学、科研推广延伸到田间地头,把农业人才培养与一线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每年开展农民培训超过1万人次,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农户,助力他们走上致富之路。
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在农田里扎根、成长。留学归来的硕士研究生张弋堃来到合作社工作快两年了,在魏巧的言传身教下,已成长为种田的行家里手。“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体验农业生产的。看到魏巧通过努力让种地不再辛苦,农业变成了有奔头的产业,我感觉很振奋。”张弋堃说。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人生的奋斗历程就像水稻的生长,育种插秧、浇水施肥,稻穗扬花。”在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魏巧正以她的智慧、担当和情怀,书写着属于新农人的时代答卷,引领着更多人走向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