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刀具大王”傅海泉:用匠心镌刻时代荣光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江南刀具大王”傅海泉:用匠心镌刻时代荣光

发布时间:2025-05-08 08:48:03

本报记者 刘涛

先后研制出近千种刀具,1956年、1959年两次获全国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那时候,傅海泉不但是无锡市的一张名片,在全国机械行业里也是有名的“江南刀具大王”。

在傅海泉的时间表里,劳动的状态是一种常态,这样的常态一直保持了数十年。

傅海泉的劳动生涯应该从9岁算起,因为父亲早亡,他和姐姐进了无锡一家工厂当童工,每天工作在15个小时左右。1946年,16岁的他进入无锡利丰机器厂当学徒。

新中国的成立,如同一束灿烂的曙光,照亮了傅海泉的人生道路。他不怕吃苦、充满干劲,很快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1953年,工厂接到一批援朝用的坦克活塞的紧急订单。这对于还要靠烧柴带动生产机器的小厂来说,无疑属于“高精尖”的产品。当时还是二级工的傅海泉在机器面前钻研了两天,琢磨出一种多刀切削的刀架,不但顺利地解决了产品加工的难题,而且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从那以后,傅海泉每年都要改进数十项生产技术,到1997年,他完成的技术革新达千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傅海泉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第一年,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而到了两年半的时候,他竟然提前完成了整个五年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干完五年活”,这一成绩震动了整个工厂,也让傅海泉成为无私奉献的工人楷模。

1956年,工厂“公私合营”,傅海泉成为原无锡动力机厂的一名车工。那是他最忙碌也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每天吃过早饭就匆匆赶到车间,经常到晚上八九点下班,遇到生产任务比较紧张的时候,整夜不休。

在刀具研制领域,傅海泉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从1952年起,他先后研制出932种刀具。其中,滚齿花刀的发明堪称经典,它将工效提高了400倍,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1979年,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把梅花型可调硬质合金弹性绞刀,其寿命超过普通硬质焊接绞刀100倍,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在全国机械行业引起轰动,傅海泉也因此赢得了“江南刀具大王”的称号。

当时,我国技术基础薄弱,研发条件艰苦,每一次技术突破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为了研制新型刀具,傅海泉常常在车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反复试验、调整。没有先进的设备,就靠双手和简单工具一点点摸索;缺乏技术资料,就通过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

多年后,傅海泉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工人为何拼命干活而不要一分钱的额外报酬,就是觉得国家是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为傅海泉赢得了无数荣誉。他多次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数次被评为省劳模、先进生产者,两次摘得全国先进生产者殊荣。

“中央对劳模是重视的,我不能败坏了这个形象。”正是珍惜劳模形象,傅海泉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发财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江苏的乡镇企业兴起,但是这些小厂大多技术力量薄弱,于是像傅海泉这样的国营大厂的技术骨干成为他们竞相邀请的对象。每逢节假日,傅海泉都要到外地去帮助这些厂子解决技术难题,这些企业都要送些钱物给他,但他什么都没要。“当时在我的观念里就没有劳模收钱的想法,要是收了钱,我都没法见人。”

劳动早已成为傅海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1993年,傅海泉退休了,他被多家企业聘请为技术顾问,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永葆劳动者本色,让劳模精神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