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准新材料赛道 江苏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2025-05-08 10:19:20
省工信厅供图
本栏编辑/万森
本报记者 万森
新材料产业,作为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底盘技术”,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在江苏,新材料产业集群已成为6个规模超万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4月26日,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省材料学会和苏州大学主办的“2025材料科学发展大会暨江苏省新材料集群融合创新推进会”在苏州举行。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业内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搭建了高端、前沿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支撑起先进制造业的“底盘技术”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性能的材料,是支撑起先进制造业的“底盘技术”。
新材料集群是江苏省重点培育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江苏省新材料集群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9个城市入选中国新材料产业50强,苏州被评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实力最强城市。
本次大会举行四大重磅仪式,集中展现江苏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实践:
“制造强省·材料先行”系列对接活动正式启动,将通过精准化对接助力“1650”产业体系建设;“新材料集群制造业人才发展联盟”正式揭牌成立,将整合“筑峰强链”重点企业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新材料赛道正式发布,开启新材料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的全球竞赛;江苏省材料学会与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签署共建“苏州学术交流中心”协议,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苏州科技大学签署“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合作协议。
四项仪式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江苏新材料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融对接、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尤其是“新材料集群制造业人才发展联盟”,致力于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为江苏新材料产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与领军型创新团队。
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在会上表示,江苏省工信厅将大力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奋力打造国际先进的新材料集群。在全国新材料产业自主可控建设大局中做出江苏贡献,体现江苏担当。
“应用示范”助力产业“加速跑”
据介绍,江苏新材料集群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先进碳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建筑材料5条重点产业链,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为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江苏不断探索粉末冶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智能仿生材料、超导材料、超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致力于构建江苏制造的新蓝图。
事实上,许多材料的产业链很长,材料的迭代更新对相关产业上下游的拉动效应明显。在去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全省新材料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工信厅发布了《江苏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该目录不仅列出了众多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还明确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本次大会上,省工信厅新材料产业处系统解读了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最新政策导向,涵盖技术创新、智改数转、服务体系等关键领域。产业人才与合作处详细介绍了新材料领域人才引育政策。
苏州实验室是我国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苏州市紧紧围绕“1650”产业体系部署要求,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纳米新材料3条产业链,集聚上市企业56家,成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实力最强城市。
苏州市副市长毛伟在会上表示,新材料产业集群是苏州市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是苏州制造业“1030”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纳米新材料是苏州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链。488家苏州新材料领域企业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涌现出纳微科技、苏大维格等一批头部企业;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去年在国家竞赛中胜出,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目前,苏州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市”。
政策支持+立法保障 护航新材料产业发展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位与会企业代表认为,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不仅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先导。在政策和下游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材料产业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江苏各地瞄准新材料高端应用领域,开始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抓创新、强智造、促转型、优服务”,江苏推出“四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政府采购支持,围绕“1650”产业体系的基础材料短板问题,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持续支持新材料产品攻关。聚焦“国外断链有风险、国产替代有需求、江苏攻关有优势”的新材料领域,累计实施74项,省财政补助8.7亿元,着力破解新材料领域难题。
“从0到1的原始创新很重要,可以解决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从1到100的集成创新也很重要,可以解决转化应用的技术难题。”本次大会搭建交流平台,邀请院士、专家通过深入探讨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江苏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主持首场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剑林作《纳米催化医学:材料助力人类健康》主题报告。随后,张晓宏教授作《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报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路建美作《柔性材料的作用力机制调控吸附分离功能》报告。三场报告,三个前沿领域——生命、能源、环境,格外引人关注。
有分析指出,在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新材料扮演着“关键环节”“幕后英雄”的作用,而这些“幕后英雄”同样也有着较多的法治需求,特别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据悉,江苏力争在产业政策、项目建设、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同时为新材料产业相关行业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条例》立法工作已于今年1月正式被省人大列入立法工作计划预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