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轨道上书写匠心之歌
发布时间:2025-05-09 09:44:39
付饶
他身上有很多“标签”——“钢轨打磨第一人”“一线工人发明家”“工匠精神践行者”……他身上也有很多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工匠”……但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地铁工务综合维护工。他就是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工务分公司综合维护班班长杨海滨。
自2005年加入南京地铁,杨海滨长期扎根轨道维保一线。从普通轨道综合维护工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一线“黎明卫士”到“海滨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杨海滨用20年时光,在南京地铁的钢轨上刻下了“技术工人”到“南京工匠”的蜕变轨迹。
从“零”起步,叩开技术大门
2005年末,杨海滨成为南京地铁首批轨道维护工。那时的巡检全靠人工,“每天夜里带着道尺、手电筒等工具,沿着轨道徒步前行,每隔几米就要停下测量轨距、水平等参数,几十公里线路走下来,天亮才能收工。”回忆起最初的工作场景,他坦言,“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南京是地铁轨道小半径曲线最多的城市之一,不仅噪音和振动大,更易造成钢轨伤损,如何通过精准打磨,减振降噪,减少钢轨病害,是行业性难题。2007年,南京地铁从国外引进第一辆钢轨打磨车。这个难得的机遇让杨海滨兴奋不已,他主动请缨学习操作。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全新的挑战:打磨车的操作技术、参数设置等一切内容都要从零学起。“设备操作手册虽然是中文的,但涉及很多专业术语,打磨车的部分资料还是英文的。”他没有退缩,白天跟着厂家技术人员现场实操,晚上抱着词典逐字翻译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录下来向专家请教。“那段时间,满脑子都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数据资料。”杨海滨说。
凭借这股子钻劲,他熟练掌握了进口打磨车操作技术,并结合南京地铁线路现场情况摸索,数千次地修改打磨方式,数万次地调整打磨参数,为南京地铁制定了专属打磨方案,不仅延长了钢轨使用寿命,更通过减振降噪,提高了乘车舒适度。
2014年,杨海滨因技术突出,晋升到轨道技术管理岗。但四年后,他选择离开办公室重回一线。“当时一位员工问我某个轨道问题的处理方法,我发现自己居然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回答,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离开一线太久了。离开一线久了,技术就会‘生锈’。”他说,“技术工人的根必须扎在一线。”2018年,他毅然回到一线。这一选择,也让他重新扎根轨道养护的最前沿。
让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地铁轨道维护中,钢轨铝热焊接是一项关键技术。过去,这项技术依赖外包,不仅成本高,而且还可能出现响应不及时的情况。“钢轨伤损发展很快,等外包团队来处理,可能已经影响运营安全了。”杨海滨说,“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5年,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铝热焊接技术攻关。这是一项对精度和经验要求极高的手工操作:对轨误差要控制在0.5毫米以内,预热温度需达到1000摄氏度左右,封箱砂的按压力度全凭手感,“按多了砂进入焊缝形成伤损,按轻了铁水漏出影响焊接质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他们就反复试验,从封箱砂配比到预热时间的把控,每个环节反复试验。“那段时间,我们几乎住在了试验现场,白天做试验,晚上分析数据,总结问题。”杨海滨回忆,“失败是常有的事,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技术拿下来。”
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掌握了铝热焊接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南京地铁钢轨焊接技术空白,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近30万元,更让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工作室里的“匠心传承”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技术攻关要靠‘集团作战’。”2018年,“海滨创新工作室”成立,这里成为解决现场难题、培养技术骨干的“孵化器”。工作室打破传统“师徒制”,成员不固定,“有项目就聚在一起,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分工协作。”杨海滨介绍,这种动态组队模式让技术力量得到最大程度整合。
在人才培养上,杨海滨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发现,刚入职的年轻人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一线经验,“一上手就懵圈”。于是,工作室将培训重点放在中高级技术工人身上,开设“匠心学堂”,分享轨道技术、推广创新成果、探讨新技术应用。
对于青年员工,他以鼓励为主,“给他们分配小项目,‘以项目带培训’的方式,让他们带头做,有了参与感,就会主动去学。”他举例说,有个年轻员工觉得传统工具不好用,提出改进想法,“我们就支持他牵头做项目,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帮,项目做成了,他的技术也提升了,成就感也有了。”这种“在干中学”的模式,让工作室成员业务普遍达到了“精一会二学三”的水平。
据了解,成立7年来,工作室立足轨道前沿问题的攻关,先后完成了钢轨铝热焊接技术、轨距尺照明装置、道岔吊运装置、桥枕螺栓固定装置等多项工器具的改造、发明与制作。2020年,工作室被评为“南京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承担科技创新项目9项,实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15项,发表专业论文9篇,有8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证书。
永远不满足于“差不多”
谈到工匠精神,杨海滨说:“就是对自己不满足,永远追求更好。”在他看来,技术在不断发展,今天的“高标准”明天可能就会落后,“必须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解决现场出现的新问题。”
如今,面对智能化、数字化的新趋势,这位扎根一线多年的老工匠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现在的检测设备越来越智能,数据分析也需要新的方法。”他说,“虽然年纪大了,记东西慢,但只要肯学,就不会掉队。”他带头学习新设备的操作与数据分析,带领团队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轨道养护中,让养护工作更精准高效。
对于现场的细节,他更是苛求到“较真”。“轨道养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他常说,“哪怕是0.1毫米的误差,也可能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贯穿在他每一次的检测、每一次的调试、每一次的创新中。
在技术创新中勇攀高峰
随着南京地铁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和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轨道养护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杨海滨和他的团队早已瞄准了新的目标:“我们正在研究自动化养护技术,还有钢轨扣件优化等课题。”他介绍,未来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轨道养护的自动化水平,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让轨道状态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保障。”
当被问及荣誉时,他谦虚地说:“荣誉是昨天的句号,更是今天的冒号。”他更看重的还是团队的成长和技术的传承。“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轨道养护这份工作,把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从普通维护工到技术骨干,从一线实操到创新攻坚,杨海滨用20年的时间,在地铁轨道上书写了一曲匠心之歌。在南京地铁的地下动脉里,正是有无数像杨海滨这样的“黎明卫士”,用匠心守护着每一寸钢轨,让城市交通的脉搏始终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