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瑶:把根须扎在基层土壤里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徐瑶:把根须扎在基层土壤里

发布时间:2025-05-09 09:44:38

本报通讯员 苏媗 记者 陆夏彩君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苏省劳动模范、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荣誉的获得者叫徐瑶,现任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连云港曙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播种着新希望,将智慧和汗水浇灌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让苏北大地绽放共同富裕之花。

坚守初心,在基层“扎下根来”

201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徐瑶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抉择:留在城市工作还是回农村老家?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这让徐瑶摇摆不定的天平尘埃落定,她对同乡的男朋友发出浪漫邀约,毅然卖掉婚房筹措启动资金,承包了10亩土地用于西瓜种植。

“做农业,空有理想是不行的,望天收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破局,发展农业,就要敢当‘吃螃蟹’的第一人,我们没有,就去学习、去引进、去更新。”渐渐地,“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成了徐瑶的口头禅,与种植大户探讨种植技术、邀请专家进行土壤改良、抗重茬栽培、田间地头里洒满了她辛勤的汗水。

一点点摸索,不断汲取经验,靠着一股韧劲,徐瑶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徐瑶深深感受到国家乡村振兴的力量。2013年,徐瑶联合村里十余户村民成立连云港曙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她要通过“授人以渔”带动村里、镇里村民们实现共同富裕。2019年,徐瑶还发起成立由30多名回乡创业大学生组建的创业联盟,建立新坝特色农产品直播间,扩大新坝农产品品牌效益,仅当年,就为当地农户销售蔬菜100多万元,使80多户农民从中受益。在徐瑶的带动下,新坝镇其他返乡的大学生也开始 “抱团创业”,有知识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轻人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新生动力。

顽强拼搏,于困境“破土生长”

在徐瑶的带领下,合作社注册了“闻鹊”牌商标,打响了乡村蔬果品牌,开启了现代化生态的种植养殖之路。合作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技术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其中西瓜、甜瓜、西红柿、大白菜、西蓝花、黄瓜等6个品种成功申报“绿色农产品”,良好的口碑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由于蔬果品质过硬,合作社产销两旺,当年净赚120万元。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纷纷加入到创业的行动中来。

到了2015年,合作社成员23户,辐射带动13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留守妇女就业占总人数的60%;2020年,合作社又先后引进百斯特黄瓜、西葫芦、苏蜜518西瓜等果蔬新品种;2022年,徐瑶通过与区农发集团协商,让海州区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项目在小荡村落地。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村蔬菜严重滞销,徐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及时和地方农业农村局、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取得联系,利用直播带货、单位团购等多种形式,上跑下联,多方联络,为农户售出了滞销的2万斤平菇、50万斤西瓜和40万斤大白菜,及时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勇担重任,在岗位“向阳盛放”

2018年,徐瑶通过海州区启动“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的“双本工程”回村任职,一头扎进了乡村的“田园暮色”“万家灯火”中。2021年初,村“两委”换届中,徐瑶高票当选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徐瑶深知,“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她成功引进浅水藕、稻虾混养等优质项目,年产值较往年增长16%;招引现代化生态化养殖蛋鸡场,流转土地100亩,一期投资500万元。在徐瑶的引领带动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土地流转得到村民大力支持,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小荡村实现了村蔬果年产值超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百万元。

对徐瑶来说,村集体的宝贵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几年来,村里先后投入80多万元开展环境整治;2023年投入近200万元打造美丽乡村,改造户厕52户,修缮老旧房屋32户,危房改造2户,道路提档升级3000余米,河道沟渠累计疏通2000余米。借助2024年美丽乡村项目,小荡村实现了太阳能宅前路灯、自来水、燃气、网络等全覆盖,村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