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庆师傅”:把手艺献给祖国建设事业
发布时间:2025-05-20 08:57:00
本报记者 陶睿
1923年,周阿庆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他跟着哥哥逃荒到上海,进入上海金泰北连范泰机械厂等私营企业当学徒工,熟练掌握了车、钳、刨、铣等机械加工技能。
然而,1955年春天的一声号召,让周阿庆热血沸腾,自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积极响应上海市总工会发出的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号召,毅然从上海私营福来汽车零件配件厂来到新成立的国营南京无线电厂(现为“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当时,他在13车间压铸班工作,被定为五级钳工,工资为65.4元,相比之前少了近百元。
第一天上班,车间主任的一句“你就是这里的主人了”,再次让周阿庆心头一热。自此之后,他以厂为家,吃住在车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从1955年入厂到1992年退休,周阿庆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中,从一名普通压铸工逐渐成长为南京无线电厂工程师、副厂长。他朴实能干、平易近人,比起职位称呼,同事们更喜欢,也总是亲切地喊他“阿庆师傅”。
“阿庆师傅”说,“我要把自己的手艺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在生产一线,周阿庆不断钻研技术、攻克难关,和工友们一起完成技术革新项目500多项。1968年,面对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他提出了制造自动化压铸机的大胆设想,并迅速带领技术人员投入到试制工作之中。缺乏图纸资料,就发动大家提方案,然后再反复试验、不断完善;缺少机床加工零件,就用凿子、锉刀、手锯“硬啃”……经过6个多月的连续奋战,他们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卧式自动压铸机。
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南京无线电厂有位老工人讲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要,这个材料可以发给大家看看。”邓小平提到的这位老工人,就是周阿庆。1975年4月23日,邓小平来到南京无线电厂,详细询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明确指出:“要抓革命促生产,把生产搞上去。”他嘱咐厂领导,“熊猫是国宝,你们是国有企业,要好好保护,好好生产。”几个月后,周阿庆参加全国国防工业重点企业汇报会,进行了《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规定》的发言,得到邓小平的高度赞赏。就这样,勇敢谏言的“南京无线电厂的一位老工人”,被邓小平记住了;他提出的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议也逐渐转化为现实,工厂大力整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一天到晚都泡在厂里,下班总是很晚很晚。”在妻子杨仁娟眼里,周阿庆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生都在为工业振兴而奔走,“他这个人,一辈子看厂里都比家里重要。他为家里做的事情虽然不多,但对国家有贡献,我也觉得很值了。”1982年到1984年,周阿庆带领“熊猫”上门服务队四处奔波,在烟台、洪湖等地建立了“熊猫”电视村。1992年,69岁的周阿庆从副厂长的位置上退休。当时的国家重点工程508航台结构件国产化攻关项目中,有七八种奇形怪状的铝合金结构件,其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是纯薄壁铸造结构件,其平均壁厚只有1.5毫米。时刻关心工厂发展的周阿庆得知此事,立马找到攻关小组并加入到研制工作之中。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不管是走路、吃饭还是睡觉,他都在琢磨方案,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与攻关小组沟通了一次又一次,最终针对底座没有脱模斜度、壁薄等特点,采用特殊结构,设计出了一个特别方案。为了早日制出底座,周阿庆动手参加加工环节,和攻关小组一起探索试验,按期研制出完全达到要求的模具,为国家重点工程508航台结构件国产化立了一功。
1959年和1977年,参加全国群英会和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参加全国群英会时,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77年获电子工业学大庆模范标兵称号;1978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标兵称号……“阿庆师傅”已然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94年国庆之夜,71岁高龄的周阿庆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45周年国庆观礼活动。作为39名全国劳模之一,周阿庆登上了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江泽民来到劳模中间时,一下子就认出了他:“阿庆师傅,你也来啦!”
周阿庆说,这个情景让他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