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好儿媳”用真情诠释“爱与孝”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新洋“好儿媳”用真情诠释“爱与孝”

发布时间:2025-05-22 09:32:57

通讯员 邱玲娜

百善孝为先。

在射阳县新洋农场的晨光暮色中,总有一抹身影穿梭于城南居委会十村的街巷之间,步履匆匆却神色温柔。她叫刘霞,是邻里口中“比春风更暖”的孝顺儿媳。平凡的日子里,她用质朴的双手与滚烫的真心,用心书写着“爱与孝”的动人篇章。

勤俭持家,陋室生辉见真情。刘霞的家,是新洋农场里一间不起眼的老屋。斑驳的墙面上挂着老式挂历,褪色的木桌椅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屋里唯一鲜亮的色彩是窗台上几盆蓬勃的绿植。生活虽然清简,但刘霞的内心丰盈、充满大爱。她的公公易福华是苏北农学院首批硕士、扎根新洋的农业泰斗,婆婆施建霞是桃李满园的小学校长。“有多大本事,就过什么日子。”这是1999年刘霞嫁入易家时公公赠她的家训。二十余年来,她与丈夫易渊恪守此言,甘守清贫。丈夫在农发新洋分公司一线岗位默默耕耘,她在服装厂踩着缝纫机贴补家用。工资微薄,日子却过得井井有条:衣不求华贵,整洁得体;食不贪丰盛,粗茶淡饭。每逢年节,一家人总要省下开支,为山区孩童寄去衣物书本。邻里不解:“你们条件也不宽裕,何必这样?”听罢,刘霞只是笑了笑:“日子紧巴些,心却踏实。”

孝心如炬,病榻床前有贤媳。“妈,往后我就是您的亲闺女。”2011年,刘霞的公公积劳成疾离世,婆婆一夜白头。她握着老人颤抖的手轻声承诺。2017年冬天,婆婆因腰椎骨折卧床。刘霞辞工两月,日夜守候。翻身、擦洗、喂药,她将闹钟定在凌晨三点,只为给婆婆按摩僵硬的四肢。2023年,婆婆病情恶化住院,刘霞索性卷了铺盖住进病房。夜深人静的病房里,昏黄的床头灯下,她一手握着婆婆的手,一手翻阅护理笔记,困极了便伏在床边小憩。出院后,婆婆瘫痪在床,刘霞便将陋室打理成最温暖的港湾:床头总备着温水与应急药,被褥带着阳光的气息,窗边的收音机循环播放老人最爱的淮剧。街坊夸她“比亲女儿还亲”,她淡然回道,“人活一世,谁没个难处?我只盼孩子将来也能学会‘将心比心’。”

润物无声,家风化雨育青苗。“奶奶床头的苹果永远削成小块,热粥总要吹凉半勺。”“父母工资再紧,书报杂志从未断过。”“社区义务植树,我们全家扛着铁锹第一个到。”……在女儿易帆的记忆里,母亲刘霞从未说过关于孝顺的大道理,却一直用行动教会她朴素的人生哲理,“爸妈常说,读书是为明理,而最大的理,是把人放在心里。”这种言传身教,让易帆从小便懂得何为“善”。她会把学校发的牛奶悄悄塞进奶奶口袋让她开心,也会搀扶独居的邻居阿婆买菜,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如今,易帆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留在南京成为一名会计师。每逢假期,她便赶回新洋陪伴家人,与奶奶一起哼一段淮剧,帮母亲揉揉酸痛的肩,其乐融融。

暮色中的新洋农场,晚风裹挟着稻香拂过屋檐。刘霞蹲在院中搓洗衣物,婆婆倚着藤椅絮絮说着往事,丈夫提着刚摘的青菜推门而入,笑声惊起一群归巢的麻雀。对于刘霞来说,孝是病榻前的一碗热粥,是暗夜里的默默守候,是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此情此景,就是她最喜欢的状态、最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