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瑞英:绽放在纺织机旁的传奇之花
发布时间:2025-05-23 08:58:27
章瑞英
本报记者 刘涛
在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章瑞英的名字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纺织机旁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从无锡市振新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干部,在我国纺织行业和工运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不断前行。
1949年4月,年仅15岁的章瑞英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无锡市振新纺织厂,成为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工作中,她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认真钻研每一道工序。
在纺织工作中,穿筘是一项极为重要却又繁重的工序。当时普遍采用的双人穿筘方式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章瑞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工作之余,反复观察穿筘的流程,思考如何改进。为了早日创造出新的工作法,章瑞英虚心求教,到苏州苏伦纱厂拜师,学习全国劳动模范杨波兰的先进经验,晚上下班回家后还把线结在床上练习揣摩。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1952年,章瑞英成功发明了“四根穿筘工作法”,大胆地将双人穿筘改为单人穿筘,并实现了分头、插筘、分经片自动化。这一革新就像一场及时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本需要两人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一人就能高效完成,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让章瑞英声名鹊起。
1965年,章瑞英再次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绩——日穿筘20627根,这一数字刷新了当时的全国最高纪录。为了达到这一成绩,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她总是最早到达车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工作中,她全神贯注,双手如灵动的蝴蝶,在纱线与筘齿间快速穿梭,眼睛紧紧盯着工作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让她的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她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成为了工友们学习的榜样,也让她成为纺织行业的一面旗帜。
1959年,章瑞英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此后,她还改进了穿箱工作法,将穿箱工序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全国先进生产者是各行各业的楷模,鼓舞着无数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提升,章瑞英开始担任更多的管理职务,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历任无锡市振新纺织厂工会主席,江苏省总工会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委员等职务。在新的岗位上,她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自己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对职工的深厚感情,积极投身到地方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在她的推动下,江苏省总工会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职工的活动和项目,如职工技能培训、困难职工帮扶等,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为江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78年10月,章瑞英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担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到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干部,这一巨大的跨越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变,更是时代赋予她的重任。在全总任职期间,她深入基层一线,倾听职工心声,了解职工诉求,着力推动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对职工的法律援助和服务,积极促进民主管理工作发展,竭诚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和主人翁地位,为推动工运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