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剑云:26载淬炼1500℃滚烫人生
发布时间:2025-05-26 08:34:45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在全总成立100周年这个关键节点,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奖,是我莫大的荣幸。”全国劳模、中车戚墅堰所金属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科研试制班班长张剑云回忆起前不久的表彰大会现场仍心潮澎湃。
26年来,张剑云深耕高铁铸造一线,带领团队完成难题攻关项目28项,获得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中国铸造大工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等荣誉,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初出茅庐
1999年,20岁的张剑云从常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进入中车戚墅堰所熔炼班工作。由于父亲也是一名铸造工,他总是笑称自己是“天选铸造人”。
熔炼浇注是高铁关键零部件铸造生产中最核心的工种之一。“每次看到大师傅浇注,内心特别渴望能亲手去浇一次。”终于,他鼓起勇气表达了想法,也如愿以偿地浇了一次。从此,他就与1500℃以上的高温铁水杠上了,如果是芝麻大的铁水飞溅出来烫到身上还能忍,就怕黄豆大的盯着烫,那种疼是钻心的。张剑云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胳膊上留下的伤疤,“那会条件有限,我和父亲的衣服裤子上都是被溅出的铁水烫的小孔洞,母亲对我们意见很大。”
某一天,正在炉台熔炼的张剑云被尊称为“钱大工”的人吸引住了,车间的大师傅们针对产品的问题都围着“钱大工”问东问西。“这个‘钱大工’一看就很厉害,一定是技术大拿,我要成为他那样的人。”张剑云心里萌生了想法。在熟悉了制动盘所有熔炼浇注后,为学到更多技能,2001年张剑云向领导提出到产品多、试验多、挑战更多的精密铸造班接受锻炼。
2002年,车间新开发的汽车涡轮壳配件铸件老是出现孔洞缺陷,师傅说是铁水温度太高,但温度降到浇注用的浇包都已经冻住了,浇下来的铸件还是不行。“后来我们去查资料,可能这个缺陷我们误判了,它应该是一个气孔。气孔应该反其道而行,后来我们把温度提高了之后,果然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原来书上藏了这么多的奥秘。”
从那以后,张剑云就养成了翻书查资料、在论坛交流学习、上网查漏补缺的习惯。“我下班后窝在电脑前查资料,一查就是几个小时,正在休产假的爱人误以为我在房间玩游戏。”她经常突击查岗,结果发现电脑上竟然足足有200多个文件夹、6000多篇专业文章,硬盘上还有20多G的学习资料,不好意思的她调侃张剑云:“你是搞原子弹的吗?”
2008年,随着师父师兄岗位调整,班组的重担压到了张剑云的身上。在一次铸造铁路清筛机的中间体时,按照“不干不白”理论,多次尝试干燥,可模壳总会出现不明的表皮分层缺陷。为找到“真相”,他叮嘱工友,最后一次干燥尝试要等他到现场后再操作。“当时我忙着熔炼浇注现场,就忘记了时间,没想到等我想起来再赶到现场,模壳全部干燥过头发白了。我心里直打鼓,但只能硬着头皮做,结果奇迹出现了,分层缺陷全部解决了。”张剑云说,这次实践给他一个启示——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
10年的打磨,张剑云掌握了铸造的所有工序操作,他的专业技术水平节节提升。2011年,他第一次获评公司劳模,“成就感加上内驱力,铸造这份工作我再也不觉得辛苦了。”
转型飞跃
2015年,中车戚墅堰所承接“ISO945-4:2019球墨铸铁球化率评定方法”国际标准项目,但面临着标准试样严重缺失的困境。张剑云勇挑重担、挺身而出,自行制定试验方案、配料、熔化、浇注,用一年多时间为项目组配齐了所有缺失试样,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助力公司第一次制定国际标准,提升了公司行业话语权。
随着轨道交通产业不断发展,轻量化成为列车迭代的迫切诉求。如何突破现有技术壁垒,开发出高耐磨、抗疲劳、可回收、低成本的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这是中车戚墅堰所面临的新课题。张剑云又带着铸造的基本功挑战转型,走向产业链的最前端——科研试制。
金属材料技术研发中心位于老厂区,中心一旁是三栋由传统红砖砌成的铸造车间,这样艰苦的环境仿佛暗示着研发工作的不易。“试制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深陷其中找不到头绪的时候太难受了。”张剑云坦言,一次又一次试错,他越挫越勇。
2019年,“复兴号”动车组齿轮箱铸件全部升级采用先进的金属型低压铸造工艺生产。升液管是该铸造工艺最核心的工装,需要长期浸泡在高达700℃的铝液中。传统升液管极易腐蚀或断裂,需要频繁更换,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更可能影响铸件质量,造成产品报废。
“我们当时想采用进口的陶瓷,但进口陶瓷采购成本很高,一根就1万多块钱,而且它容易断。”这一问题困扰着张剑云。有没有办法能将传统钢制升液管和陶瓷升液管的优势结合起来呢?张剑云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尝试,最终,他从办公室用的复合陶瓷茶杯得到启发。
“有一天我拿起水杯喝水,发现杯子的设计很巧妙,它里面用的是陶瓷,而外面用的是不锈钢。”张剑云感到莫名的欣喜,“我们的升液管是不是也可以做成这个样子,里面用钢、外面用陶瓷,这不就能既防腐蚀又耐高温了吗!”
于是,来自陶瓷杯的灵感,成为车间里的“神来之笔”。改进耐火材料、搪瓷、烧结,成功了!
他让“复兴号”齿轮箱金属型生产线上的核心工装——升液管寿命暴增10倍,提高了“复兴号”动车组齿轮箱铸件质量,也保障了高铁的运行安全。
作为全国和江苏省产改试点的交汇点,公司创新出台了“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紧接着,张剑云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他作为公司第一批技师成功获评铸造工程师。2023年,公司混改完成,张剑云作为公司高技能人才,获得参资入股资格,成为公司一名控股股东。“乘着产改的东风,我的技能强起来了、收入富起来了、形象美起来了、地位高起来了。”
现在的张剑云,主动揭榜挂帅,带领科研试制团队深入超低温铸钢材料、汽车涡轮增压器锰氮钢材料等项目,在未知中探寻新知。
星火燎原
“师父对我的影响,让我终身受益。”张剑云告诉记者,像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一般,师父的背影也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记得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一大早,看见衣服湿透的师父全神贯注地站在真空炉边上,双目透过上方的玻璃,凝视炉内钢水,仅凭肉眼技能感知到其中的温度,在合适的时候完成倾转浇注。”
“还有一位老前辈专家,虽然退休了,还经常跑来跟我们年轻人交流,发挥余热给我们做技术指导。他那种对铸造的热爱、对铸造的执着专注深深影响了我。”张剑云感慨道,“2018年,这位老前辈亲手把珍藏的第一版全套铸造手册交给我时,我觉得我们完成了一代铸造人对另一代铸造人的传承接力。”
采访期间,一个腼腆的男孩敲响了张剑云办公室的门。“张工,明天答辩的问题能不能提前给我看一下?”“都是评委现场出题,你不用紧张,除了关注专业操作,还要多看看精益管理内容。”张剑云说,所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喊他张工或者张哥,遇到问题向他请教是家常便饭,他每次解答都全盘托出,他不怕教,就怕没人来学。
“听党指挥、以德服人、以技服人、以绩服人。”这是张剑云对工作室、试制班全体人员的勉励,他坚信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鼓励大家激发内驱力,把工作当成兴趣,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徒弟拿到荣誉或者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比我自己拿奖都要开心。”
“在我的鼓励下,刘志顺去年第5次参加全国铸造技能竞赛,坚持不懈拿到了比赛的第3名。这次技师技能等级考试直接免考了。”张剑云由衷地为徒弟自豪。当下,张剑云在高蠕化率铸件上挑战应用热分析仪技术,但是浇筑试样前,还需收集数据,调整到与工艺匹配的参数。“我把这个担子压给了刘志顺,希望他在摸索中再次成长。”
如今的传统铸造车间,都是老员工的身影,只有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铸造产业才能看到年轻产业工人,他常常扪心自问——“未来90后的工匠在哪里?”他尝试探索制订徒弟/未来工匠培养计划,对于内驱力弱的给予调整,对于主动性强的多给任务去挑战,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产业的迭代突破。
26年来,张剑云把工作经验转化为20余件课件、题库,为800余人次累计开展培训400余课时。7名徒弟中,2人成长为高级技师,5人成为技师,3人成为“双师型”人才,4人获“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评中车技能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