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涉考诈骗曝光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九种涉考诈骗曝光

发布时间:2025-07-04 10:30:48

高考结束后,马上进入志愿填报等环节,也是历年来涉考诈骗高发期。日前,12321受理中心发布九种常见骗局,考生和家长需注意。

01.精准涉诈短信

近日,部分高考考生收到疑似冒充教育考试院发送的涉诈短信,称在考试中被AI监考发现其有作弊行为,成绩记为0分,如有疑问请致电。此类涉诈短信抓住了考生对考试成绩的重视心理,以严重后果制造恐慌情绪,使考生在慌乱中失去理性判断。一旦回拨电话,诈骗分子会以“消除作弊记录”“恢复成绩”为由,要求考生转账缴纳“保证金”“手续费”,进一步骗取钱财。

02.提前查分

不法分子精准洞察考生和家长对了解分数的急切渴望,借助家长群、考试群、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大肆散布“提前查询分数”的虚假广告链接。一旦点击该链接,便会被要求填报身份证、准考证等核心信息,甚至还需交纳查询费用。这不仅会让考生和家长面临财产损失,个人信息也将被泄露,进而陷入更大的风险之中。

03.提前录取

骗子假冒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致电考生进行诈骗。例如声称由于军事、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考生的录取状态处于“自由可投”,若想顺利被学校录取,必须提前缴纳学费,否则将面临退档且无法录取的严重后果。

04.黑客改分

骗子通过发送“神秘”短信,故意告知考生分数较低,蛊惑考生添加QQ号详细商讨改分事宜。一旦考生添加,骗子便会自称认识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甚至能发送看似真实的高考成绩截图,诱使考生付款,承诺付款后即可更改成绩。

05.“专家”指导填报志愿

不法分子伪装成“权威专家”,信誓旦旦地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借助中介、网站、APP等平台,堂而皇之地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并收取高额费用。

06.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精心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内还附有“缴费通知”,诱使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银行账户;或者炮制虚假钓鱼网站,妄图骗取学生生活费、学杂费。这些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往往制作得极为逼真,校徽、logo、课程资料、大学地址等都与正版相差无几,极具迷惑性。

07.补录名额、内部指标

这类骗局通常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出现,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尚未招满,只需花钱打点就能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还有些骗子在考前就以各种借口,哄骗家长交钱保留名额;甚至有骗子声称拥有特殊关系,能够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08.艺术类招生骗局

艺术类招生涵盖多种类别,投档排序规则和操作程序繁杂,录取工作持续时间较长。骗子紧紧抓住考生和家长焦急的心理,信口开河地称只要交钱,就能从中运作“帮忙搞定”,甚至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等话语威胁考生和家长,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09.助学金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假冒高校、教育、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以考生符合“奖学金”或“高考补助金”资格为幌子,以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等名义骗取押金或手续费。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