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工会构建“政策牵引—平台支撑—生态培育”三位一体的工匠成长体系——
让“工匠精神”深度遇见“数字未来”
发布时间:2025-07-29 09:31:08
本报通讯员 苏工萱
在张家港,百家产改试点企业的自主培训、劳动竞赛等工作开展率达100%……
在常熟,打造人才培育全维格局,四所“工匠学院”花开并蒂,培训取证“一票难求”……
在太仓,双元制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以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工人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苏州市总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题会议上,苏州市总工会联动十大板块,打造出的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改“样板间”,呈现出了这样一幅幅生动的场景,亮相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经验”。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地让工人涨本事、企业得实惠!它的核心在于,构建起了“政策牵引—平台支撑—生态培育”三位一体的工匠成长体系,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当“工匠精神”深度遇见“数字未来”,产业工人队伍的质变就悄然发生。
精准滴灌破难题
企业从“要我改”变“我要改”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企业是首当其冲的“主人公”。让企业做好“当事人”,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投放最关键。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张家港全市百家产改试点企业、百人以上建会企业试点工作带来的变化,那便是——过去总觉得产改是“政治任务”,现在是“发展刚需”。
为啥现在都抢着要?真香啊!政府给企业发“红包”,大企业培训费返还,三年退了7500万元;小企业免费培训。现在企业搞劳动竞赛、涨工资协商都成了标配,参与率从六成直接拉满到100%!
张家港首创的“百家试点企业+百人以上建会企业”分类推进机制,正是通过差异化政策破解了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难题。
无独有偶。在常熟,龙腾特钢开设的工匠学院火到爆!无人机培训班一开班就被抢光,96%的人都能拿证。
为啥这么火?工会专门调研发现缺200个无人机飞手,开班就直接解决用工荒。企业尝到甜头,八成都会回头再买培训服务。
参与的都是热爱之人,效率自然就提升。工匠学院的“1+N+N”体系不仅解决了培训资源碎片化问题,还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有的放矢地提供了市场所需。
不是逼着企业改,而是让企业自己算明白账——培训工人=解决用工荒=多赚钱,谁还不抢着干?
用好平台思维
技能提升驶上“高速公路”
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激励职工扭转意识便成为“重中之重”。苏州各个板块使出了浑身解数,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夏日的午后,走进太仓AHK学院,学员们一边认真地操作数控机床,按任务书加工简单零件,一边听取中德双师对数控机床模块化实训的指导。
作为全国首个外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这里承载着太仓“双元制”本土化的探索。通过德国职业资格比照认定机制,已有302人同时获得中德双证。
没错,德国师傅+中国徒弟=高工资。毕业能拿中德双证,工资直接比普通技工高35%。最近还新开了模具、机械等德国认证课程,学完就是“国际认证”的技术大牛!
在工业园区,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又是另一番景象。园区“产改数字化实验室”,整合2955万条数据,构建了90万产业工人的动态画像,把全区工人的技能、离职率都算得明明白白。
工业园区总工会主席陈欣说,“产改数字化实验室”就是通过数据驾驶舱方式实现了产业工人信息和“产改”工作进展的可视化数据展示。
相城区“阳澄工匠学院”的云端报名系统,则展现了便民服务的创新。企业HR演示时感慨:“以前组织培训要跑三四个部门,现在手机点选81门课程,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系统上线半年完成247条需求的定制培训。
太仓AHK学院的中德双证体系、工业园区“产改数字化实验室”的90万产业工人动态画像、相城区“阳澄工匠学院”的课程“外卖式”点选服务,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数字化赋能产业工人的立体图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深度的流程再造。以数据为纽带,打通政府、企业、院校、工人之间的信息孤岛,构建起技能需求与供给的智能匹配系统。
抓好生态培育
赋能人才成长全链条
从企业到职工,再到生态体系的培育,苏州不放过产改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微小细胞,构建起人才成长的全链条。
在吴江的亨通集团,“寻武堂”里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答辩——光纤拉丝技师马小强正在申报“新八级工”序列的特级技师。
以“寻武堂”为品牌建设依托,吴江区构建的“365”工匠培育计划,通过“三班六堂五分院”体系,让更多的职工进入工匠成长通道,为通道中的工匠提供跳跃式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已培养出14万名高技能人才,其中9人获评江苏大工匠。
计划背后的激励机制创新尤为亮眼。盛虹集团设立了六个“百万”创新奖励,有个做碳纤维的团队拿了105万元。
昆山更直接,“逐玉成峰三年行动计划”把技能提升直通车开到职工家门口,用实力证明:技能就是真金白银!
19家企业开起“冠名班”,像定制西装一样培养人才。苏大应用技术学院的“昆工学院”分院,把大学办到工厂门口。“双千计划”更厉害:工人读本科奖5000元,读硕士也有补贴。数字技能联盟、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团攻坚,三年憋出1200多项发明专利。最亮眼的是“技能待遇集体合同”——签个字,高级工月薪立涨1200元,技术值钱看得见摸得着。
高新区“123”服务矩阵则展现了赛事经济的能量。“高新匠领”大赛五年培育8870名高级工,152人获市级以上荣誉。大赛累计评出169个优秀项目,部分已实现产业化。
古城新韵
融合传统与现代美美与共
但苏州产改最富启示性的,或许是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创造性融合。
在邢伟中苏扇大师工作室,一场抖音直播课吸引了2.3万人观看。
“通过‘云端传艺’,我们培养了60名青年传承人,开发出LED苏扇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邢伟中介绍。姑苏区打造的“匠人匠星”品牌,既保护了非遗技艺,又培育出992名古城保护水治理等新工种人才。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在吴中区“技能夜校”得到延伸。
晚上7点,汇川技术的工程师王磊正在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30门夜校课程让我们‘充电’不耽误‘放电’。”该项目已服务42家企业,2000余名职工实现“白天练手艺,晚上学技术”。
这种融合打破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刻板想象——它既可以是车床前的精益求精,也可以是直播间里的妙语连珠;既体现在光纤拉丝的毫厘不差,也展现在LED苏扇的创意设计。
苏州的实践证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未来方向,不是简单的技能升级,而是在坚守工匠精神内核的同时,拥抱数字时代的表达方式和创新思维。
观察苏州产改实践,三大趋势日益清晰:政策协同化正向“跨部门集成”演进,工业园区12个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就是例证;服务数字化从“信息上网”转向“智能推送”,相城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已证明其效能;培育生态化则表现为“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张家港的“产改矩阵”已覆盖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