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战友情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感天动地战友情

发布时间:2025-08-01 10:22:08

胡同军

我的根在部队,我的情在高原,心中的情感和牵挂是永远割舍不开的!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将“感天动地战友情”一文献给各级工会和职工中的退役军人,并以此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作者

人们常说:同志者,志同道合;朋友者,情深义重;兄弟者,不离不弃。我们军人特别是边防军人深感战友者,情真相守,平时同甘共苦,险时生死相依,培育形成了具有我军鲜明特色的官兵关系优良传统。在青藏风雪边关,官兵们把战友情视为生命,成为斗严寒、抗缺氧、战死神卫国戍边的强大凝聚力,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壮举,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氧气不够感情来补

我首次到帕米尔边防某团,团副政委辛银祥告诉我,在边防连队干部们的眼里,一个兵就是一座界碑,一个班士兵就是一道国门城墙。对于一个边防连队干部来说,爱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爱兵。帕米尔高原四季缺氧,基层干部则掏出了一颗颗滚烫的心,氧气不够,感情来补,使战士们虽然身处“雪海孤岛”却倍感温暖与友爱。

为了避免战士被紫外线灼伤、被严寒冻伤,外出执勤时干部们坚持做到“三不”“四边”“四个一”。即出发前不穿戴皮具(皮大衣、皮帽子、皮背心、皮棉鞋、皮手套)不上路;不戴防护墨镜不上路;不擦高原护肤霜不上路。执勤中,干部巡逻走前边,乘车坐上边,露宿睡外边,吃饭靠后边;执勤归来,让战士喝一碗辣姜汤,饮一杯白糖水,做一次小体检,吃一顿热汤面。

那一年11月中旬,帕米尔高原连降两场大雪,平地积雪近1米厚。一天晚上,连队接到执行任务的命令时,气温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出发前,排长柏元庆发现二班战士王强大衣缺了一颗扣子,让他回去钉上。王强说:“少一颗扣子冻不着。”柏排长板着面孔严肃地说:“少一颗扣子,就多一个风洞,冻坏了身子,谁来为咱守国门呀!”行进途中,战士吕才华不慎将防护眼镜摔碎,柏排长就把自己的眼镜送给小吕戴。任务完成后,小吕的眼睛一切正常,而排长的眼睛却由于长时间不戴防护眼镜而被紫外线灼伤。经过一周治疗,才渐渐好转。

有一次,副连长吕瑞林在边防巡逻夜宿,半夜,报务员王文德突然腹疼难忍,加上寒冷缺氧,小王全身抽搐,十分危险。正在大家心急火燎的时候,吕副连长找来一块碗大的鹅卵石并找来柴草、羊粪生火。待鹅卵石烧热后,放在王文德的腹部轻轻揉搓。接着吕副连长把自己携带的氧气给小王,小王病症减轻后,他背着小王走完了2公里多的巡逻路程。

考军校是许多高原战士的梦想。边防连队为了帮助战士实现梦想,干部们对符合条件、基础较好的战士给予特殊照顾。连队不安排复习人员巡逻执勤,专门腾出房子、延时熄灯时间,组织他们进行考前学习。山上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连队干部就把连队氧气袋送到复习考学战士面前。团政治处还把报考的战士集中到山下办班,请来老师辅导,报考率、入学率年年提高,为战士开通了成才大门。团政治主任张拥群说,关心战士考军校是边防部队最大的爱兵。这几年,团里每年考取各类军校达10多个,毕业后他们又申请回到老部队,成了戍守边关的骨干、部队建设的人才。

一个馕饼闻来闻去谁都不肯吃下去

有一年,红其拉甫边防连组织官兵到吾甫浪沟巡逻。为减轻人与牦牛的负重量,副连长吕瑞林和战士们在勤阿甫宿营点,将预备返回时用的大米、馕饼、罐头埋藏在山坡上。当他们7天后返回时,发现埋藏在山坡上的食物,有的被野狼、野羊吃掉,有的被狗熊扒落河中和山崖,8个人仅剩下随身携带的12个馕饼,他们只好把馕饼掰成碎块熬成面汤充饥。

三天后,只剩下最后一块馕饼,吕瑞林再也不敢把它拿出来,他知道,只要还有食物,哪怕只是一丁点儿,大家的精神不会垮掉,而一旦吃掉,战士们就会绝望。

战士小王年龄最小、体质最弱,好几次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浑身发虚,昏迷过去,吕瑞林抱着刚苏醒的小王,心痛不已,心想,如果再不吃点东西,怕是熬不到连队了。吕瑞林从怀里掏出馕饼递给小王,“兄弟,吃吧!吃下去身体就好了!”小王手捧馕饼,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他知道,副连长是在关心宽慰他啊!再说,战友们和自己一样,也是在忍饥挨饿。小王捧着馕饼闻了闻,哽咽着说:“副连长,我闻一下就行了。”此时此刻,吕瑞林心里直发酸,两行泪水直往下淌。

过了好一阵,吕瑞林大声地说:“弟兄们,咱红其拉甫的兵绝不是饿死鬼,再苦再累我们也要走回去!”于是,大家走一段路,就把馕饼拿出来,你递给我,我传给你,放在鼻子跟前闻一闻,直到回到连队,这个馕饼仍完整如初。在巡逻小组官兵一致要求下,将这块馕饼摆放在连队荣誉室,作为“精神食粮”教育鼓励官兵,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都要敢向饥饿挑战。

钻井孔堵漏洞应是我当班班长的

2011年9月,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奉命开进阿里高原为部队和驻地群众找水打井,全团官兵感到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打井很光荣,纷纷向党组织、团组织递交请战书,有的甚至写下血书,强烈要求上高原打井。

可大家哪里知道,在高原打井远比在平原打井更苦、更险。高原缺氧,反应强烈,每天都和成百上千斤重的钻头钻杆打交道,劳动量至少是内地的二三倍;装备的功率、动力大大降低了,不足平原的一半,容易出故障伤人;在冻土层打井,常出现冻钻、卡钻、掉钻、缩径、塌孔等险情……可官兵们坚定地说,自从选择了给水兵,就没有怕过苦,怕过险,怕过死,这“三不怕”精神在平原、高原上都一样,到哪里都不会变。

去年6月,钻井三连在阿里改则人武部打井钻到102米的时候,距离井口8米—9米的位置出现漏洞,泥浆全部顺着漏洞流走了。如果不及时堵住,不但施工停下来,井很可能就报废。连长王振现场召集技术员和骨干商量,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安全带把人顺着直径50公分的井孔放到漏洞部位,进行人工堵漏。

刘技术员琢磨一会儿又说,这个办法可行,但危险性很大:首先这里土质疏松,井壁随时都有再次塌方危险,人在下面无法躲避;另外,井内的空气不流通,如果时间过长,就会有窒息的危险。

一听说要下井里堵漏,全连官兵一下子都围到井台,争先恐后要下去。战士余德浩主动提出:“连长,我来下,我个头小,下去活动方便。”这时,高级工程师江华根说:“还是我下吧,我有经验,再加我也快60岁的人了,万一把我埋了,也没啥,你们还年轻!”就在大家争执不下的时候,班长蒋华桃一把抢过安全带系在自己腰上,坚定地说:“你们都别跟我争了,现在是我们班上班,这是我班的任务,由我来完成!”说着,蒋华桃双手抓住钻杆溜下去了。他先后三次下到井里,折腾近1个小时,最终成功堵住了漏洞。大家用安全绳把他吊上来,一拉出井口他就瘫软在地上,浑身是泥,脸色青紫,呼吸困难,双膝盖磨破了,血水泥水渗透出来。在场的战友都心疼得流泪了,王连长把他紧紧搂在怀里,好大一会儿蒋华桃才睁开眼睛,用力地问道:“漏洞堵住了吗?”“堵住啦!堵住啦!”连长脸紧贴着蒋华桃的脸告诉他时,心疼得流泪了。

11年的千里新藏线上始终把安全留给战友

新疆至西藏千里“生命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左右,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禁区”。跑一趟阿里要翻10个冰达坂,过44条冰河,经常还会遇到洪水、泥石流、塌方和雪崩,1500公里的路往返一趟要走15天至1个月。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张良善驾车11年,他始终坚持把苦累、艰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战友,圆满完成了高原运输任务。

1987年10月,连队给哨卡上送焦炭,张良善担负收尾任务。途中,自己的车出了故障,被搁浅在冰河里,因缺少零件无法修好,他便让副手搭乘另一辆车回去报信,自己留下看车。谁知一等就是7天,临别时战友给他留下的干粮2天就吃完了,救援车还没有到,拿什么充饥?绝不能就这样等死。可是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上哪儿去找吃的呢?他拿着铁锹到处寻找,终于在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有一个小湖,湖里鱼很多,他拿着铁锹到湖边打来鱼,用随车携带的高压锅把鱼煮了充饥。救援战友赶到时,看到地上一大堆鱼骨头,紧紧地抱着张良善,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流。张良善却安慰大家说:“你们辛苦了,先休息一会,我来换零件。”说完,他就爬到车下,很快修复了车辆,终于把焦炭送到了哨卡。

在高原运输任务中,最艰巨的要算运送新兵了。1994年4月,分区要送17名新战士到普兰边防站。叶城县距普兰边防站1800公里,道路艰险,张良善主动请缨,承担了送新战士的任务。第一天还比较顺利,到第二天中午,却遇到了险情,有200米长的路段被冰雪堵死了,车辆无法通过。于是他让新战士下车休息,自己和副手一起挖雪开道,整整3个小时过去了,挖开的路还不到100米。新战士们纷纷要求换下他们,张良善坚决不同意,他对新战士说:“初次上山的人干体力活很容易因高山反应而休克,你们只能原地休息。”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加上寒冷的袭击,张良善也开始头痛起来,他找来一条毛巾将头扎住,坚持往前开道。有两名新战士自称身体素质好,硬是把铁锹夺了过去,可挖了不到五分钟就瘫倒在地,张良善赶紧把他们扶到一旁休息,自己继续挖雪。

突然间山上的雪塌了下来,张良善还没有来得及躲开,就被埋了进去。新战士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况,一个个吓得不停地哭喊。副手带着新兵奋力把他从雪堆里扒出来后,他嘴唇发紫,脸色苍白,呼吸困难。战友们把仅剩的两个饼子拿给他吃,他把两个饼子分成17小块,一个新兵发一块,新兵们不肯吃,张良善说:“我已经跑了8年阿里高原了,能挺住,你们不吃东西就挺不住,就会有生命危险。”他硬是逼着新兵吃下饼子。他和大家奋力拼搏2个小时,终于挖通了道路,把新战士安全送到了连队。离别时,新兵们拥抱着张良善,哽咽着说:“张班长,谢谢你救了我们的命,今生今世忘不了你的救命之恩。”

司马义·买买提诱敌献身保护战友

1962年,是维吾尔族青年司马义·买买提服役的第三个年头。他和头几年一样,积极工作,刻苦训练,决心把出色的成绩留给连队和战友作纪念。他当班长常给战友们说:“我们要同甘苦、共患难,假如其他战友在战斗中牺牲了,剩下一个人也要战斗到底,为战友报仇,为祖国立功。”

这一年10月8日,他们连队从康西瓦撤回喀什,路过英吉沙县时,组织上批准他5天假回家看看。回到家第二天,他便听到印度侵略者强占我国领土的消息,于是毅然离开亲爱的妈妈、妻子和两岁的女儿,骑马奔回连队,坚决要求参加战斗。

10月27日,三班在副连长乌甫尔木沙的带领下,乘汽车去祖国的边防线执行巡逻任务。当时司马义·买买提胸前挂着冲锋枪,精神抖擞地站在车上,两眼巡视着前方。突然,一串子弹从右前方的山腰间飞了过来。一股窜入我国领土的侵略军,凭借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向三班疯狂地扫射,子弹在他们的头顶呼啸着,车厢被打得噼啪作响、木屑四溅。汽车右前轮被打穿,驾驶员被打重伤,汽车停止前进,战友们完全暴露在一片开阔地段里,虽然战友们端起冲锋枪还击,但压不住优势之敌。

面对这种对我十分不利的紧急关头,三班长司马义·买买提的脑海里马上产生了自我牺牲扭转局面保护战友的念头。他喊了声:“副连长,我去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你们隐蔽起来,保存实力,反击侵略者!”说着,他挺起身子,掂起上了膛的冲锋枪,一个箭步跃到车厢后端,一个点射消灭了那个正在向我射击的敌迫击炮手。果然奏效,敌人的火力全部向他射击,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右手腕,打进了他的左胸膛,鲜血直往外涌。当副班长和战士艾克拜尔乌斯满要给他包扎时,他坚定地喊道:“别管我,快卧倒!”正在他换弹夹的一瞬间,他的右肋上又中了一颗子弹。这时司马义·买买提忍着剧痛,继续坚持战斗。他突然站起来,端起冲锋枪冲向敌人猛烈开火。他边打边喊:“战友们,架好机枪,向侵略者开火!” 敌人的子弹继续向他射击。过了一会,我军的优秀战士、维吾尔族人民的英雄儿子——司马义·买买提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以自己的英勇、顽强和机智,掩护保护了战友,也为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时,我们的援兵也赶到了,和三班一起全歼了这股入侵的敌军。

为了表彰司马义·买买提为了战友和胜利舍生忘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63年4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批准,授予司马义·买买提“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作者为江苏省总工会原副主席、新疆喀什军分区原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