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强: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时间:2025-08-08 09:43:43
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玉西村靠近大运河畔复耕的400亩粮田,一片绿油油的水稻已进入拔节孕穗期。全国劳动模范、无锡强大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强熟练操作无人机,正在给稻田施追肥,无人机飞翔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今年风调雨顺,这里种植的夏熟优质小麦亩均达400公斤。”张建强脸上充满喜悦。
“土里刨金”,产业结构调整作示范
张建强1968年12月出生于玉祁蓉南村。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农业生产,继而投身乡镇工业,创办企业,掘得第一桶金。张建强打小就跟着家人下田学农活,始终割舍不下对农业的热爱。1999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推动发展设施农业。张建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辞去了当时在村办企业的工作,决定去“土里刨金”。
他在村里带头搭建温室大棚,发展食用仙人掌种植基地,把仙人掌种成了“致富掌”。不久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玉祁的特色农作物——水芹,在芙蓉圩田打造水芹产业园,联合9户农民成立水芹合作社,并注册“芙蓉牌”商标,通过精心培育和精细化管理,“芙蓉牌”水芹成为江南水芹中的佳品,深受大众喜爱,并成功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兴起,惠山区在玉祁街道打造5000亩的无锡都市农业产业园,他第一个报名加入,2012年在玉祁水稻农业科技园承包650亩水稻,接着又扩大到1000亩。依照“科学种植、绿色生态、合作共赢、同享富裕”的建设目标,扩大种植水稻、小麦及经济作物等,并连年获得丰收,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科技强农,打响致富金招牌
“新时代的农民劳模,既要懂土地,更要懂技术,会管理,致富路才能越走越宽。”2013年6月,张建强牵头成立无锡强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决心用“搞工业的思维搞农业”,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富起来。
张建强带头成立玉祁街道首个无锡强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着农户一起干,合作社现有社员职工10名。他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立库房、购买新型农机、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服务中心,为农户稳产增效保驾护航。
“保障粮食生产及其质量安全,这是民生期盼,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张建强说。作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他积极引进农业新科技、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立足家庭农场,加快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链发展。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他在烘干、加工、销售等环节扩大一体化粮食产后服务,提供“产加销”服务,两套设备一天平均烘干5万斤粮食,保障粮食品质和安全。同时,通过与无锡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开发大米蛋白肽,延长丰富大米产业链。他还对复垦农田进行智慧化管理,发展从插秧到收割农田的全过程无人化管理。
在科技种田的转型下,由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方桥”牌优质大米多次获得“无锡好米”金奖,是广受欢迎的无公害优质大米“金招牌”。
特色发展,稻渔共作模式再引领
“产业引领,矢志强农。”这是张建强发自肺腑的心声。他探索高效现代农业新路子,在芙蓉圩区建立渔稻共作模式50亩,为调优农业产业、丰富市场引领示范。
他引进的“渔稻共作龙虾”是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种一季稻、养一季虾,循环轮替。在摸熟这一种养模式后,他又探索实施稻鸭共作、鳜鱼套养等多种全新的综合种养模式。新技术成功后,张建强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设为惠山区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产业发展联系点,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技术向周边农户推广。2024年,合作社总产值590万元,合作社农户年均收入超8万元。
“我们引进日本越光米,并探讨建立合资公司或技术合作的可能性。”张建强一边用力搅拌有机肥一边说,“今年对我来说是个转型年。用35吨自制有机肥改良土质,在200亩的试验田上种植有机大米,打造出绿色、有机、生态的优质大米品牌,这是今年的新目标。”
本报通讯员 胡建琛 徐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