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华:在数控机床的毫厘间雕琢青春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唐子华:在数控机床的毫厘间雕琢青春

发布时间:2025-08-08 09:43:42

他把“工位”当成“舞台”,15年在数控机床边度过了5000多个日夜;他车削过的零件可堆成一座山,在毫厘之间雕琢出亮丽青春;他热心传帮带,出师的徒弟遍布车间。他就是盐城市劳动模范、江苏恒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控班班长唐子华。

初出茅庐:

在“较劲”中攒下“硬功夫”

2008年刚入职时,唐子华是个连游标卡尺都看不太准的学徒。第一次加工齿轮轴因0.02毫米误差报废,让他记住了“精度就是生命”。从那以后,他把车间当“课堂”:午休时躲在角落啃《数控加工工艺》,下班后用废旧铝棒练刀路,把“车光轴、磨螺纹、对刀编程”这些基本功,练到肌肉形成“记忆”——凭手感就能分辨0.01毫米的尺寸偏差,听刀具运转声就能判断切削参数是否合理。

2020年,唐子华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在第八届阜宁县职业技能大赛中,带着自己总结的“刀具磨损补偿快速调试法”参赛,面对“高精度复杂曲面加工”的难题,精准控制每一道刀路,最终拿下大赛一等奖。捧着奖杯时他才懂:所谓荣誉,从来都是无数个“较真”的日夜堆出来的——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参数、机床边熬红的双眼,都是最好的注脚。

攻坚克难:

用创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5年成为班长后,唐子华深知“个人强不算强,团队能打硬仗才是真本事”。2020年,公司承接的高精度液压阀零件订单遇阻,“深孔加工废品率20%”的难题摆在眼前。他带着班组扎根车间3个月,试了12种刀具、改了37版程序,最终通过改良排屑槽设计、优化切削参数,将废品率压到5%以下,效率提升40%——这项工艺改进不仅为企业节省30万元成本,还让他拿下了“五一创新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他被评为“阜宁县青年岗位能手”和“县三带标兵”。他把加工经验整理成《数控车工操作手册》,把“深孔加工排屑法”“曲面编程分段计算法”等创新成果分享给全厂,让“一个人的突破”变成“一群人的能力”。他始终相信:劳模精神里,从来少不了“敢为人先”的创新,更少不了“带动他人”的担当。

传技带徒:

让“荣誉”变成“传承的动力”

这些年,唐子华最骄傲的不是个人拿了多少奖,而是看着带的徒弟们接过“接力棒”。2018年带的徒弟小张,曾因不敢动手编程序急得冒汗,他就站在旁边陪“磨”:从拆解零件图纸到模拟机实操,从首件试错到精准加工,整整3个月手把手带教。如今,小张不仅能独立完成出口零件加工,还成了班组的“技术骨干”,去年拿下了公司“岗位标兵”称号。因为带徒成果突出,唐子华所在的班组多次获评“先进班组”“平安班组”,而他也在传技过程中明白了:“三带标兵”的“三带”——带技术、带作风、带团队,才是荣誉赋予自己的真正使命。现在,他把2008年入职时老师傅送的《数控加工手册》传给了徒弟,里面夹着他写的便签:“0.01毫米的误差,毁掉的可能是一台设备;但0.01毫米的专注,能成就一个匠人。”

“从县级青年岗位能手到市级劳模,它们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唐子华感慨。记得2020年第一次拿到县“五一劳动奖章”时,他把奖章放在机床操作台上,对班组工友说:“这奖章属于咱们整个团队,往后咱们得带着它的分量,把活干得更漂亮。”这些年,他做到了:加工精度从0.02毫米提升到0.01毫米,班组产能年均增长15%,还为公司培养了8名中级以上技工。有人问他:“当劳模后,工作有什么不一样?”其实,他还是那个每天早上到车间绕一圈的“老唐”,还是那个看到零件精度超差就睡不着的“较劲鬼”,还是那个愿意把技术毫无保留传给年轻人的“师傅”。变的是,他更清楚:荣誉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不能辜负岗位的信任”,在于带动更多人相信“普通岗位也能干出不普通的成绩”。

“今后,我会继续守在这台编号‘08’的机床前,盯着屏幕上的代码跳动,听着刀具与金属摩擦的声响——因为我知道,所谓‘劳模精神’,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平凡的工位成为诠释‘匠心’的最好舞台。”谈及未来,唐子华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刘蕾蕾

通 讯 员 夏颕 周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