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志良:22年“打磨”出精密模具大师
发布时间:2025-08-08 09:43:41
和大多数干技术的人一样,穿着一身蓝色衬衫的辉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模具工程主管钱志良,笑容有些腼腆。但是,当打开随身携带的电脑,讲解自己绘制的精确到微米的全英文模具设计图,钱志良信心十足。
钱志良是苏州东山人,毕业后就进入模具行业。从一名钳工做起,22年如一日,他对每一件工作都细细地琢磨钻研,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头脑,多次担任区级和市级的“钳工”“制图员”“模具制作”“CAD机械设计”专业技能状元大赛的裁判。“工业在不断发展,作为工业之母的模具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模具制造技术值得一生打磨。”钱志良说。
从学校毕业,钱志良到一家外企工作,虽然岗位是模具设计工程师,但是作为新人,不懂英语、技术经验不够,无法独立完成项目。“我当时就想,既然不会,就都学一遍。”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钱志良在钳工、编程、设计等岗位耐心打基础。此外,每天他都要专门留出时间学习英语,除了日常沟通,还要学习模具设计方面的专业术语,“学徒的时候,白天上班的间隙就拉着师傅问问题,晚上抱着专业书和英语书一字一句地琢磨,后来自己做了,我也喜欢和同事一起学习探讨技术问题。”
勤学好问,让钱志良逐渐摸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门道,慢慢开始崭露头角。2018年,他加入辉美医疗,开始独立承接项目。“第二年就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当时有个医疗仪器项目需要29套模具,工期却只有不到六个月。”钱志良回忆起当时的项目,直言是“硬着头皮上”。因为29套模型的大小、规格和用途都不一样,设计难度特别大,钱志良带着团队成员开启了“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从产品设计前期和客户谈论如何优化产品设计来减少模具风险,确定模具的结构方案,到模具设计图纸评审,再到模具试模改善,最终产品合格模具量产,历时六个月,钱志良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赢得了客户的好评,也给公司后续大项目的承接积累了经验。
这次的经历让钱志良对自己的技术有了信心,开始将目光投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创新。2021年,钱志良所在企业的美国公司需要开发8套某病毒检测仪器的模具,并要求将4穴模具升级成8穴模具。对于模具设计来说,这不是“1+1=2”,而是一次质的跨越,“穴数越多,客户的生产效率越高,但是对我们设计来说,难度也是成倍增长的。”钱志良表示,病毒检测仪器产品十分精密,所以要保证8穴模具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这样做成本很高,业内少有工厂会设计制造8穴模具,可参考的案例较少。为此,钱志良和团队成员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画图、试验、修改、再试验,用了近八个月的时间,确定了设计稿,“最终的设计稿取得了客户的认可,我们都很激动。”钱志良说。
这次突破,让钱志良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也开始重视总结每次技术创新的成果。这些年来,他陆续在《模具工业》《模具技术》两个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7篇论文,目前还保持着每年一篇论文的写作。在他看来,每一项模具设计的创新,都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对于行业的影响是无限的,需要自身摸索和互相交流,学术论文写作是比较好的形式。
“我希望培养更多年轻人,共同投身到模具事业中。”2021和2023年,他以师带徒形式培养2人获得高级技师,其中一人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为企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业22年,钱志良意识到模具行业乃至制造业的风云变幻。从最初的纯手工模具生产、机械化制造到数控设备应用,近年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新时代下新的生产方式对模具生产提出了新要求。“未来人工智能说不定也能应用到模具生产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打磨,才能造出更精密、更精良的模具。”钱志良说。
本报通讯员 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