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学游:从“走马观花”到“游中有学”
发布时间:2025-08-13 10:07:01
从探访古老的文化遗址,到参与前沿的科技创新项目,从深入乡村体验农耕文化,到走进企业了解现代工业流程……研学游成为了暑期旅游的新风尚,暑期研学的热潮正在席卷全国。
火爆的暑期研学游呈现哪种趋势?繁荣的市场下,乱象该如何治理?……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委员专家。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寓教于乐的研学游,以“学”为目的,以“游”为载体,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因而被视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
携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北京、上海、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宁夏、贵州、云南、新疆等地成为国内热门游学目的地。海外的英国、美国等长线游学路线,新加坡、泰国等短线游学路线受欢迎。
携程集团副总裁秦静介绍,“暑假作为学生党一年中最长的假期,是研学的最佳时期。国内研学游线路已经成熟,寓教于乐的优势也深入人心。在境外研学线路方面,由于海外名校效应、各类研学游提供的多样活动,使得海外游学颇受欢迎。”
研学热背后,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过去一到寒暑假,多数家长带着孩子去各地旅行,但这一阶段主要以“游”为主。“如今,随着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愈发重视,他们更希望孩子通过参加研学旅游,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游’之余,更能‘学’。”
“当前,研学游不再局限于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历史遗迹的探访,而是将旅游的视野拓宽至科学、文化、艺术、教育及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书生意志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游’逐渐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路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在研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探索与学习的主体,这种“研”“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委员、钱学森学校校长唐彩斌认为,研学游是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载体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一代家长的育人观发生转变,他们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中。同时,由于学校教育所教授的知识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个性化的教育有所欠缺。学生通过研学游,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除了参观博物馆、打卡名胜古迹等传统研学项目外,各大旅行机构纷纷上新研学产品,“课本游”“AI研学”、自然科普和劳动教育类的研学项目热度高涨,研学游主体市场呈多元发展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研学游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然而,伴随着研学游市场的持续扩大、研学机构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研学”,发现不少学生家长发帖子反映“住的酒店太偏,每天早出晚归,孩子疲惫不堪,没地方休息只能躺在地上”“机构为了节省费用,不给孩子上保险,一旦出事,家长投诉无门”“美其名曰游学,实际上没有游也没有学,全程赶进度,过程最多的话是:集合、出发了、去下一站”……
如何规范鱼龙混杂的研学游市场,提高研学活动质量,真正做到“游”中有“学”?
戴斌建议,政府应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机制,以适应研学旅游发展新需求;其次,要及时颁发研学课程、研学线路、旅游服务和研学旅游基地标准,发布国家和地方研学营地的建设规范;此外,要加强对研学旅游经营主体的监管、培育和指导,形成从教育主体、研学群体到经营主体的监管全覆盖;最后,要坚决守住意识形态红线,确保文化安全,不断提升课程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