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为困难职工点亮希望之光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高邮工会帮扶探索“精准识别”与“多元合力”深度结合——

“4+1”为困难职工点亮希望之光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9:43

本报记者 刘涛 通讯员 王文静 袁刘岩

“天气太热了,家里要是有一台空调就好了。”家住高邮市马棚开发区的张女士收入微薄,丈夫早逝,养育两个儿子,婆婆公公身体不好,炎炎夏日,家中没有空调,生活多有不便。全国劳模何其金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不仅立即帮她实现“微心愿”、送去“清凉”,还携带米油等生活用品上门慰问。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工会和劳模伸出了援手。”受助职工群众在接受采访时,对高邮市总创新实施的建档困难职工“4+1”结对帮扶机制赞不绝口。这项将“精准识别”与“多元合力”深度结合的创新实践,正在为当地困难职工点亮新的希望。

创新机制,汇聚帮扶合力

“‘4+1’结对帮扶机制由市总工会党员志愿者、劳模先进志愿者、属地工会专职副主席以及‘驿路工惠’成员,共同结对帮扶1名建档困难职工,其核心创新点在于破解了传统帮扶力量单一、资源分散的局面。”高邮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倪荣平告诉记者,市总以“4+1”方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工作机制,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实现“微心愿”,着力提升困难职工的生活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四方成员中,市总工会党员志愿者主要负责统筹和协调工作,及时了解困难职工的家庭现状和急难愁盼,整合资源力量凝聚团队合力,指导和组织所在团队定期走访慰问。劳模先进志愿者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困难职工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及时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属地专职副主席则要定期梳理属地困难职工情况并申报,及时了解建档困难职工急难愁盼和“微心愿”,做好困难职工与结对帮扶团队的沟通对接。“驿路工惠”成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信息宣传和联络对接工作,助力结对帮扶落实落细。

“过去帮扶是一对一,现在变成四对一,力量完全不同。”高邮市总工会副主席戴顺阳说,这一设计源自对传统帮扶工作方式的深刻反思。在制度保障上,高邮市总今年3月出台的《“12351”普惠+精准双服务实施意见》,明确将“温暖不打烊”纾困品牌作为五大品牌之一,将帮扶困难职工向帮扶职工困难转变,为“4+1”结对帮扶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动态管理,提高帮扶精准度

“识别困难职工就像医生诊断,必须精准,这是‘4+1’结对帮扶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高邮市总工会建立了三层级困难职工档案体系,根据致困原因和困难程度,将职工划分为深度困难、相对困难和意外致困三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帮扶策略,开展“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

在识别过程中,工会联合民政、卫健、人社等部门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通过筛查大额医疗支出、新增失业等信息,精准识别困难职工家庭。同时采取“基层摸排+实地走访”双轨并行的方式,深入社区企业一线核实情况。建立完善本人申请、单位初审到基层核查、集体复审、社会公示的工作机制,确保公平透明。工会还定期核实调整困难职工档案,对有情况变化的及时调整,实现“实时进出”,保证有限的帮扶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成效初显,向幸福出发

高邮老城区的困难职工王先生家里多年来一直没有开通燃气管道,生活很不方便,盼望着能早日用上燃气灶。高邮市劳模茆玉斌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对接,承担燃气管道部分开通材料费用,并愿意承担购买油烟机、灶具的费用。负责高邮片区业务的新奥燃气公司也主动提出愿意承担一半的安装材料费,并答应为所有建档困难职工每年减免96m3的燃气使用费,让受助职工家庭非常感动。

高邮城南新区困难职工李女士的“微心愿”是为孩子买一辆电动自行车。高邮市秦邮蛋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扬州市劳模王步明主动联系李女士,并带她的孩子去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款式,用7000枚鸭蛋的利润,圆了孩子的电动自行车之梦。

“4+1”结对帮扶不仅解了职工的生活之困,更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这个夏天,还有家住高邮街道患癌多年、因病致困的老印家里多了一台新空调,给生活带来了一丝清爽。高邮开发区的外卖小哥小吴家里多了一台扫地机,让他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工作、学习、照顾家人……

“‘4+1’结对帮扶机制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倪荣平告诉记者,下一步,高邮市总将进一步拓宽帮扶覆盖面、拓展帮扶服务内容,由传统帮扶向项目帮扶转变,在继续做好“兜底性”项目的同时,重点规划安排好“示范性”和“开发性”项目,从物资、资金支持拓展到就业、就医、就学、健康等领域。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整合多方资源,解决职工群众遇到的各类急难愁盼,厚植奉献、友爱、互助的社会风气,切实提升困难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