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关爱和清凉沁润劳动者的心田
发布时间:2025-08-21 08:59:52
陈宝泉
暑气蒸腾之时,民生关切所在。
36℃,38℃,40℃,打开电视大江南北被高温笼罩。近期,全国多地持续开启“炙烤模式”。高温酷暑环境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如何安排?高温津贴如何发放?权益受损如何维护?工作中中暑能否认定工伤?高温下劳动者健康的相关话题频频冲上了热搜。人社部日前专门发出通知,从四个方面对做好2025年高温天气下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高温下的劳动者,平凡中绽放着光芒。地面烫脚,口渴难耐,汗珠子哗哗往下淌。马路上,执勤交警头顶烈日晒出“斑马线”;高空中,电力工人迎着热浪“赶细活”;大街小巷,快递小哥不惧高温忙送件;晨昏交替,环卫工人挥汗如雨维护城市整洁;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养护农田的新农人早已汗流浃背;45℃的车间内,高铁检修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轨道运行安然无恙;高速公路养护现场,随着170℃的沥青倒入地面,浓烈的热浪瞬间弥漫,施工人员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以热忱直面严峻“烤”验,用汗水诠释责任担当,不仅是炎炎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托举城市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摆渡人”。在向他们致敬的同时,为他们撑起一把“遮阳伞”,切实维护好高温下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更加务实且十分必要。
“升级”高温保护,为户外劳动者“降温”,是保护其劳动权益的应有之举,更是尊重其劳动成果的应有之义。入夏以来,各地积极行动,“暖闻”频现,“凉策”不断。一场场“送清凉”行动持续上演。一碗碗清甜的绿豆汤,一个个防暑医疗包,一处处清凉暖心驿站,化作高温下阵阵清凉与流动的善意。在南京,建立了高温信息联动机制,一定条件下系统会自动提醒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用工单位,督促及时调整作业安排;在宁波,启动“清凉一座城”行动,面向全市发出“清凉驿站”征集令,举全市之力关爱高温下劳动者;在郑州,发出“高温停工令”,明确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时,高温时段暂停环卫工人作业……高温不退场,关爱不停歇。这些举措彰显着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高温下的劳动保护,既当用心用情,又要真招实招。从制度层面看,依据并不缺乏,早在2012年,全国总工会等4部门就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这次人社部的通知对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高温保护职责、应当采取的防暑降温措施、户外高温作业劳动者享有的权益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纸面权益”与“实际保障”仍存在一定的“温差”。在这里,全社会的力量是为劳动者提供“绿荫”的片片“树叶”。用人单位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各项劳动安全保护和防暑降温措施;职能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督促高温保障落细落实;工会要积极履行劳动保护监督职能,指导督促用人单位全面改善劳动条件,拓展“司机之家”“爱心驿站”等服务功能,给高温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避暑场所。
多一份体谅,生一份清凉。一句“不急”“辛苦”,亦是穿越屏幕的理解暖流,让我们用更多的关爱和清凉沁润他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