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贵仁:新闻记者蜕变“种田模范”
发布时间:2025-08-22 10:05:34
在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农业园区,有一位从新闻记者蜕变而来的“新农人”,他在挫折与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特色之路,并且带动整个农业园区的产业升级和数字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兴农梦”。他就是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扬州市贵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祁贵仁。
弃笔从农
祁贵仁是一位“80后”,出生于连云港东海县农村,自幼跟着父母在田里摸爬滚打。2001年,祁贵仁从岗埠农场职业中学考入扬州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扬州广播电视总台,跨专业成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从此,他几乎每天扛着摄像机奔走在扬州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在新闻战线的多年锤炼中,祁贵人拍摄制作了许多深度报道,一些还在省市评选中获奖,成了扬州城乡群众熟悉和喜爱的“名记”。但他始终心系“三农”。2018年,祁贵仁作出了让同事和亲友惊愕的决定,离开电视台,和朋友合伙投资10多万元在邗江区蒋王街道悦来村租下30多亩地,准备大干一场。
出师不利
祁贵仁从事种植业的第一个项目是水蜜桃,认为自己是农学专业毕业,技术上没有问题,就一门心思想方设法种出好桃子。听说牛粪肥效好,就托人从扬大奶牛场拉了十几车新鲜牛粪,整整齐齐埋在桃树下。祁贵仁至今都记得,那个夏天,三伏天的太阳把地晒得冒白烟,浇了牛粪的桃树不但没有茁壮成长,树叶反而一天比一天蔫,等他发现不对劲时,70%的桃树被“烧”死了。
两位股东见状打了退堂鼓,投进去的10多万元打了水漂。家里人也劝他算了,还是回电视台当记者既稳当又体面。可对祁贵仁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农学毕业不会种田太丢人了。于是,他来到母校请教专家,弄清了桃树“烧”死的原因,赶忙采取补救措施。转机出现在第二年春天,那些侥幸存活的桃树竟抽出了新芽,更没想到的是,牛粪发酵后成了好肥料,补种的桃苗长得特别壮,结出的桃子又甜又脆,还拿了江苏省农产品展销会的银奖。
科学种田
挫折让祁贵仁明白,光有热情不够,还必须科学种田。他把扬州大学的农学专家请到农场,成立工作室,引入当下时髦的“Y 型果树种植模式”,硬生生将枝繁叶茂的桃树驯化为机械友好的Y型结构。果园里,工人们按6米标准行距操作智能小挖掘机挖坑换苗,机械臂精准起落,土块飞溅的弧度都透着章法。果树下,一条铺着稻壳的“鸡健身跑道”蜿蜒伸展,芦花鸡扑腾着啄食杂草。
“芦花鸡不光吃掉害虫杂草,排出的粪便经发酵就是最好的有机肥,这叫‘鸡桃共生’生态链。”此时,祁贵仁的目标早已从“种好吃的桃子”升级为“种好吃又增收的桃子”。祁贵仁说,Y型果树让机械采摘效率提升3倍,亩产反而增加200公斤。几年间,祁贵仁还围绕立体西瓜与水稻轮作模式、H型架式葡萄创新栽培模式、优质高产梨与病虫害防控技术应用等课题进行创新探索,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
示范引领
祁贵仁科学种田的成功,不仅赢得了掌声,更引来了周边农户羡慕的目光。他下定决心,要带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就这样,扬州大学6位教授级专家工作室落户祁贵仁的农场,涵盖土壤、果蔬、西瓜、黄瓜、植保、智慧农业等领域。如今,蒋王农业园区26家种植户都用上了新品种、新技术。“贵人果园”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一批优质县级农民培训学校。
2023年,祁贵仁又把扬州大学农学院陈学好教授的黄瓜种质基因库“搬”到了自己的田间。如今,黄瓜种质基因库不仅展示508个黄瓜品种,更孕育出了扬州独有的水果黄瓜新品种13个,成了江苏省最大的水果黄瓜种质基因库。其中“玉秀2号”黄瓜不仅在周边农户中大面积种植,还推广到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种植面积两万多亩,带动农民亩均增收超3万元。
数字兴农
从“望天收”到“靠数据吃饭”,祁贵仁给传统农业插上了数字化翅膀,靠着一部手机就可以种一千亩地。“我们的种植大棚已经更新至第四代,从地栽到立体栽培再到智能升降系统,土地利用率翻了5倍。”祁贵仁指着棚顶上像飞碟一样的传感器说,“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全由物联网系统调控,手机上就能看数据。”目前,祁贵仁正和多个高校合作,进行果蔬的数字化深度加工,推动农产品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
深谙传播之道的祁贵仁知道,数字农业不仅要体现在种植上,还要扩展到营销、推广各个领域。他积极打造“贵人果园”网络销售平台,开设抖音短视频及抖音直播带货,通过网络宣传园区农产品,提升整体园区形象,同时,帮助园区种植户开设抖音宣传培训班,手把手教会园区种植户开展直播销售,并被授予“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
王槐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