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崇政:“以针为画” 打造省级“非遗工坊”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丁崇政:“以针为画” 打造省级“非遗工坊”

发布时间:2025-08-22 10:05:33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召开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命名大会,全省共有42家单位获此殊荣。东台发绣丁崇政创办的东台市天工发绣有限公司名列其中,为盐城市工艺行业唯一。这是“江苏工匠”丁崇政40年如一日不懈追求的结果。

退役军人爱上发绣技艺

1954年出生的丁崇政,17岁时应征入伍,成为空军某部一名战勤人员。9年的军营生活结束后,他退役回家,被安排到东台市工艺品总厂办公室工作。然而,丁崇政却对传统的发绣和国画装裱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出到车间学习的请求。

他先后拜下放在大丰和东台的尹三元、陈德中为师,学习发绣和国画装裱技艺。学艺期间,他起早带晚、勤学苦练。每天,第一个进车间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车间的也是他。不到一年时间,丁崇政便基本掌握了发绣和国画装裱的全部操作技能。此后几十年里,不管身份如何变化,他从未离开过发绣和国画的装裱岗位。

丁崇政钻研业务,逐步实现了由外行向内行的转变。为适应人们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他积极探索,尝试把发绣作品裱制成挂轴、手卷等多种款式。装裱面料上,他根据作品题材、内容,精心选择,推陈出新。

1991年5月,丁崇政走上东台市工艺品总厂副厂长岗位。为解决发绣色彩单调的问题,他集思广益,注重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将原先单一的墨绣升级为彩色的润色绣之后,又全面升级为双面绣。接着攻克发绣双面异色绣、发绣双面三异色绣技术难关,成功开发出一批高、尖发绣精品。

“天工发绣”成世博会赠宾礼品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前夕,组委会欲在国内选择一款独具民族特色的赠送礼品。当年2月18日,组委会联系了东台市天工发绣有限公司,让其设计一款样品,丁崇政兴奋不已。但当他拿到设计图时,又有些出乎意料,这是一个技术难度极高的异形作品:上部分外廊为上海市市花玉兰花,有不同弧度;中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一个截面图,绣面部分上端是绿色的世博会标志,中间是鲜艳欲滴的国花牡丹;下部底座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回型画边图。

“这是在世界大舞台上展现我们东台文化名片和工艺水平难得的机会,一定得拿下这个项目。”丁崇政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一次次试验,在试绣4次样品被退回后,他不气馁,选用环保的真丝面料、光泽自然的头发、名贵紫檀,制作出精细、圆润、典雅,具有真实美感的精美发绣。第五次样品被最终敲定为世博会赠宾礼品,发给条形码准予正式生产。

上海世博会期间,2500多件这样的双面绣,作为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中唯一的发绣艺术作品,向世界“秀”出东台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魅力,这些绣品随着世界各地的领导和嘉宾传遍四方,被国际友人称为“最佳礼品”和“珍贵的收藏品”。

多年来,丁崇政在发绣的天地里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发绣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金、银奖57个。大型发绣长卷《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长江三峡全景图》《万里长城》等百余幅发绣艺术精品,9次获全国工艺品金奖,应邀到美、英、法、日、俄等37个国家和地区交流。

传承创新光大发绣技艺

在追随发绣技艺的道路上打拼了34年后,2014年丁崇政退休了。而他却继续在为发绣艺术事业传承与发展而奔波、操劳,着力打造“非遗工坊”。

丁崇政自编发绣技艺教材,主动为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发绣班学生授课两年。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他带领团队成员走进台城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发绣秀生活”主题活动,采取产品展示、刺绣表演、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普及发绣文化常识,给学子幼小的心田播撒传承发绣技艺的种子。

退休后,丁崇政的艺术创作并未停步,仍然坚持每天到公司上班,带领团队,潜心设计、创作发绣艺术精品。2019年,他和团队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创作、制作了发绣力作《开国大典》。该作品以磅礴的气势、喜庆的色调和细密、精美的发绣针法,赢得了同行们的称赞。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丁崇政创作了一幅《百鹤图》,表达了发绣艺人及盐阜儿女对党的无限热爱。2023年4月,丁崇政受邀参加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成果展示会。6年来,丁崇政和他的团队创作的发绣共夺得国家级工艺美术评比金奖3个、省级金奖5个,盐城市第四届文化创意大赛金奖1个。

20多年来,丁崇政先后在企业举办发绣技艺新人培训班16期,培养发绣行业设计、刺绣、装裱等各类人员467人。虽年已古稀,但丁崇政的发绣梦想依旧,他表示将进一步放大“非遗工坊”的社会效应,为“发绣艺术之乡”续写人生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徐军霞 通讯员 武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