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老虎可能格外凶猛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今年的秋老虎可能格外凶猛

发布时间:2025-08-25 09:59:50

“立秋就凉快了”?恐怕你得再等等。每年一到立秋,人们就开始热议“秋老虎”,有人高呼“终于熬过了三伏天”,也有人无奈摇头:“秋老虎一来,热得更凶!”今年的秋老虎到底来不来?答案其实已经浮出水面——今年的秋老虎,不仅来了,而且可能格外凶猛。

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2025年的三伏天是“超长待机”的40天,而立秋又刚好卡在末伏中段。热空气还没走,冷空气又没到,这就为秋老虎的出没提供了完美的“温床”。截至目前,全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橙色、红色预警,气象条件和人体反应都在提示我们:这个8月,并不好过。

秋老虎,其实并不是民间传说,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气象现象。它指的是立秋之后,短时间内重新出现“晴热高温”的天气回潮。特别是在南方地区,一到八月中旬,日间气温动辄冲上35℃以上,湿度大、闷热感强,仿佛回到了盛夏的“高压锅”里。

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的急诊率就会明显上升。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基础疾病患者更是高风险群体。尤其在秋老虎期间,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早晚凉、白天热的节奏,极易诱发心梗、中风等急性事件。

真实案例常常比理论更有说服力。2023年8月,南京市中医院接诊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早上骑车感觉凉快,没穿外套,结果中午热得中暑,晚上高烧不退”而就诊。医生诊断为轻度热射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这就是“秋老虎”典型的“迷惑性”高温伤害:早晚有点凉,白天却能把人晒出病。

免疫力在这个季节也容易“掉链子”。立秋后,人体代谢开始由“发散”向“收敛”过渡,免疫系统也在调整。如果这时候饮食不当、作息紊乱,很容易感冒、上火、口腔溃疡、肠胃炎等各种小毛病接连不断。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秋老虎一发威,发烧、腹泻、咳嗽的门诊量明显增加。

饮食调养,是秋老虎时期的重要防线。很多人以为立秋就该“贴秋膘”,实际上这时候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猛吃大鱼大肉反而容易积食伤胃。更科学的做法,是多吃一些健脾养胃、清热润燥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绿豆、百合等,少油少盐,饮食清淡。

水分补充也不能松懈。秋老虎期间,人体依然大量出汗,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容易流失。建议每天喝水1500—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而导致“水中毒”。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绿豆汤、柠檬水等,有助于补水清热。

作息调节同样重要。很多人一到立秋就熬夜追剧,忘了夏季积累的“热疲劳”还没完全恢复。中医讲“秋气应肺”,肺主一身之气,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睡眠不足都会耗伤肺气,导致咳嗽、乏力、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建议在秋老虎期间尽早入睡、适当午休,避免过度劳累。

情绪管理也是秋季养生的一环。秋季容易“悲秋”,加上高温焦躁,情绪更易波动。可以通过适当运动、户外散步、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特别提醒办公室白领,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忽冷忽热,容易诱发肩颈僵硬、头痛、鼻炎等“秋老虎综合征”。

你可能没注意,秋老虎还悄悄改变了我们的皮肤状态。高温高湿的环境让皮肤出油加剧,痘痘、湿疹、红疹频发,而一旦气温骤降,皮肤又容易干燥、脱皮、瘙痒。此时不妨换用质地轻盈但保湿力强的护肤品,保持皮肤的“水油平衡”。

秋老虎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隐形推手”。昼夜温差增大,病毒活性增强,尤其是腺病毒、鼻病毒等,会在这个时期悄悄滋生。突然咳嗽、喉咙痛、打喷嚏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注意通风、个人卫生,就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运动方式也要随天气变化而调整。秋老虎期间,不建议在高温时段(11点至16点)进行户外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做些适度有氧,如快走、瑜伽、八段锦等,既能锻炼身体,又避免中暑风险。

很多人不知道,秋老虎还可能“伤肾”。因为这个季节气温虽高,但人体水分蒸发快,肾脏负担加重,如果不注意补水或饮食过咸,就容易诱发尿路感染、肾结石等问题。建议这段时间少吃腌制食品、饮食清淡,注意排尿情况。

今年秋老虎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可能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高。气象局预测,至少到8月底,全国多地日间高温仍将维持在35℃以上,部分城市甚至接近40℃。这就意味着,秋老虎不再是“短暂插曲”,而可能成为健康管理的新挑战。

究竟该如何“驯服”秋老虎?不是靠硬扛,而是靠智慧。我们无法控制天气,但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身体,用科学的方法,在高温中找到健康的节奏。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长期的健康投资。

今年秋老虎确实来势汹汹,但它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要你认识它、了解它、顺应它,就能把握住立秋之后的“健康主场”。炎热还会持续几周,而你的身体是否能顺利过渡到真正的秋天,取决于你现在的每一个小选择。

你今天喝够水了吗?有没有早点休息?有没有吃得清淡些?有没有在午后避一避毒辣的太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才是对抗秋老虎最有力的“护身符”。

医知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