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链式培育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构建链式培育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8-26 10:23:13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都彰显了党中央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持续重视,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工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产改是系统工程,必须系统谋划、系统推进。工会组织要着力构建工匠链式发展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完善技能形成体系,扩大工匠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锚定产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围绕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搭建“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平台。打破传统教育空间局限,构建“学校+一线”双轨育才阵地,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搭建理论教学平台,将办学触角延伸至生产车间,把课堂直接嵌入生产线。着力构建省级工匠学院,覆盖光伏、风电、新材料、数智化等新兴产业;创建全国产教融合百所示范高校,重点建设示范专业。持续加强工匠学院建设,积极推进“课堂进车间、工匠入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流水线作业中学习工艺操作和质量管控,邀请行业工匠走进课堂,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形成“理论教学在院校、技能锤炼在一线、大师引领贯全程”的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激发企业主体性,培育技能人才。采取通用理论学习、岗位实操训练与VR实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岗前培训;通过“师带徒”“一对一”精准培养模式,进行全流程技能指导;通过组织专项培训,实施轮岗培训让骨干人才熟悉不同岗位技能,成长为复合型人才;鼓励“链主”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围绕产业链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输送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构建技能竞赛链,遴选各级工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广泛开展全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构建“市级部门—县市区—行业企业”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分级分类职业技能竞赛目录。以企业为基础,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以赛促训”“以赛代训”,不断夯实职工技能基础;以市级与行业竞赛为主体,聚焦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设置赛项,打造高规格竞技平台。同时,建立全市高技能人才后备库,遴选优秀代表参加省级综合性大赛、国家竞赛、世界选拔赛。

建立工匠评定体系,安装由“工”变“匠”的“助推器”

注重标准化评选企业工匠。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生产需求,按照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工艺设计等不同门类和岗位,制定个性化的工匠评选模式;明确评选标准和流程,从工作业绩、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价值贡献等方面对职工进行量化评估。

突出专业化评选行业工匠。由行业协会或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统一技能标准和评定体系,对候选人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真正选拔出代表行业顶尖水平、能够引领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工匠人才,树立行业标杆,带动行业技能水平提升。

市级工匠评定要聚焦体系化。要制定实施《市级工匠培养对象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市级工匠评定的组织机构、基础条件和评定程序,开通企业、行业、区域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工匠人才培养通道。同时,要争取市级工匠三年一评,配套动态考核机制,对入选工匠进行定期复审,保证人才质量,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工匠评定工作。

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搭建工匠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建立关爱保障机制。从提升政治地位与加强待遇保障入手,不断增强高技能人才荣誉感与归属感。推动提高“三代表一委员”中产业工人比例,让更多一线技术工人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在评优评先、劳模推选中,重点向工匠群体倾斜。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的若干政策》,提升高技能人才社会待遇,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福利待遇;定期组织休疗养、健康体检;建立困难工匠动态帮扶机制。

建立技能薪酬机制。在国企中实施《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将职工收入情况纳入社会责任报告。推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将“能级工资”作为集体协商要约的重要内容,实施专项要约、重点协商,实现劳动报酬与技能水平挂钩,推动“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分配机制落地落实。

建立职业发展机制。搭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建立纵向的职级晋升机制,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技术职级与薪酬挂钩等形式,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从技术工人、生产骨干到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的职级晋升体系。建立横向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搭建技术工匠与工程师“技能—学历”互通桥梁,如高级技师可通过专项考核直接申报工程师职称。开设“工匠管理进阶班”,助力技术骨干向经营管理者转型。推动政府部门与产业人才交流培养,推荐优秀工匠参与行业政策制定与技术标准研讨,促进产业实践经验与政策制定深度融合。

构建价值彰显体系,拓宽各级工匠展示的“大舞台”

出台“揭榜挂帅”政策。结合盐城产业特点,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建立“企业出题、工匠解题、政府奖补”的“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围绕关键工艺优化、设备升级等发布技术榜单,鼓励工匠个人或团队主动揭榜,明确研发目标与交付节点。对成功“揭榜”的工匠,给予项目经费支持、职称破格晋升、技能等级直接认定等激励措施。

搭建创新创造平台。加强实体平台建设,在产业园区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通过技术攻关、交流协作、人才培育等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数字平台建设,联合人社、科技部门在新媒体平台开发“工匠云创”线上模块,实现技术需求发布、创新成果交易、专利技术转化等功能,同步开设线上技能课程库,邀请劳模工匠分享实践经验,推动优质培训资源普惠共享。

组织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聚焦“需求”汇集“资源”、按照“订单”出“菜单”、锚定“目标”求“实效”。根据企业、行业技术需求清单,工会牵头组织对应领域劳模工匠到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能培训、技术攻关,帮助突破技术瓶颈、解决生产难题。

小编说:盐城市总工会在深化产改中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搭建“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平台,构建“学校+一线”双轨育才阵地,推进“课堂进车间、工匠入校园”活动,持续深化劳动技能竞赛改革,创新建立“企业出题、工匠解题、政府奖补”的“揭榜挂帅”机制,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建立关爱保障机制、技能薪酬机制和职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制度体系;建立工匠评定体系、激发“雁阵效应”,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和推广,为产业工人铺就由“工”到“匠”的“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