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物种数更新至9266种
发布时间:2025-08-29 09:55:00
本报讯(记者 赵叶舟) 昨天,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物种数更新至9266种,较2024年公布数据增加424种,增长率为4.6%。
不到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贡献10%以上的经济总量,江苏的成绩单来之不易。高度开发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不仅没有衰减,反而呈现逆势增长——这背后藏着江苏怎样的生态治理智慧?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生物多样性呈现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的特征。全省共记录物种9266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陆生脊椎动物523种、陆生昆虫3216种、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尹荣尧介绍,调查期间,全省相继发现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从苏州市吴中区的毛脉槭到南通市经开区的海边月见草,从无锡宜兴市的凹耳臭蛙到南京市的蕈步甲和亚洲长翼蝠,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江苏安家落户。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成效显著。调查记录显示,全省共有17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141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的受威胁物种。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分布范围呈现扩大态势。溧阳市首次发现“植物熊猫”独花兰的野生种群;“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从2018年仅调查到几十只的濒危状态,如今已在南京、镇江新增多个分布点。
生物分布特征鲜明。江苏东临黄海,长江横贯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湖、洪泽湖镶嵌其中,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元生境。调查发现,陆生维管植物、陆生昆虫的多样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宜溧山地、宁镇山脉、云台山脉等山区,滨海湿地与太湖沿线湿地是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亮眼的“生态成绩单”背后,是江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系统谋划和持续努力。立法保障方面,江苏完成《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于今年5月22日正式施行。系统工程方面,江苏稳步推进国家“山水工程”,建成13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和23个“生态岛”试验区,初步构建全省“四带三区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目前,全省22.49%的陆域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空间保护区域,保护了60%以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湿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