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比技能、强技术”的氛围更浓了
发布时间:2025-09-03 11:40:16
本报讯 (胡俭 高云)“8月津贴多了300元!”在高邮市界首镇珏盛机械有限公司,只有初中学历的董邦亮捧着工资条奔走相告。凭借压模、车工、焊工、打样四项硬技能,他成了《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实施后的首批受益者——公司依据条例修订《薪酬管理办法》,将技能等级与学历待遇“并轨”,他的“内部高级工”身份不仅带来原有200元技能津贴外的300元补贴,还晋升为班组长,多了份管理岗位津贴。
“以前怕‘干得好不如学历高’,现在《条例》给了准星。”公司工会主席龚炳红坦言,企业早有“每多一项认证技能月补50元”的规定,如今《条例》让奖励机制有了法治支撑,每年拿出利润3%奖人才更有底气。新政落地仅一个月,公司10多名员工主动报名夜校学技能,车间里“比技能”的氛围更浓了。
这个暑假,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周华丽马不停蹄前往扬州高职校,对接新学期“机电一体化订单班”“船舶生产设计订单班”合作培训事宜。公司80余艘在手订单的生产计划表排到了2028年上半年,最急需、缺口最大的恰恰是成熟的高级工,她心急如焚。
《条例》的出台,对扬州造船这类技能人才密集行业而言,宛如一场“及时雨”。周华丽对此感同身受。未来5年,扬州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技能人才缺口4.5万,关键工种缺员近30%。基于企业引才痛点,周华丽在《条例》征求意见过程中提出“明确高级工引才待遇”的建议,并最终被采纳。条例第十八条明确“技师班毕业生参照高等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这一规定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人才生态。多家造船企业工程师受邀与高校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将最新工艺标准融入教学,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即可“无缝对接”直接上岗。
《条例》推动技能人才培育从“单点突破”向“行业联动”延伸,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与交通技术学院副院长郭长城表示,新学期招生质量明显高于往年就是最好例证。因为学生看到身边“某船舶企业首席技师通过技能序列最高年薪增幅达40%”的真实案例,看懂“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的技能序列的利好政策,高职院校学子“学技能、强技术”的劲头更足了。
《条例》快速落地背后,是扬州早已布局的“工匠学院体系”在托底。围绕全市“613”产业体系,扬州从医药、船舶等重点产业破题,如今已建成14 家工匠学院,市总工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精准滴灌,从设施建设到师资选聘、课程设计全程规范,让技能等级能直接“换算”成学历等级待遇。《条例》以法治思维破解高技能人才“引育用留”的系统性难题,将“扬家匠”品牌建设纳入法治轨道,让“技能宝贵、创造光荣”的氛围在这座古城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