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呵护一湖清水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毕生呵护一湖清水

发布时间:2025-09-10 07:50:14

【人物简介】徐力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岗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土壤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现任国家湿地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湿地保护协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等职务。他主持“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所从事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湿地生态水文相关的专著/译著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2025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黑黑壮壮,脑袋大大的,眼睛亮亮的,国字脸,鼻直口方,说话好像在笑,笑得很阳光。这是徐力刚给人的第一印象。粗看像个庄稼汉,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扎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一线的高层次科研工作者,长期在鄱阳湖从事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模拟与调控研究工作。

这个来自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汉子,性格特点带有一方水土的烙印——仁者寿。如今不到50岁,头发几乎不见了踪影,他也毫不介意。他年少时的理想是从军,高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军校,因身体素质不达标,被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录取,就读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对于农业大省的农家子弟来说,当年考入重点高校是很不容易的。后来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攻读土壤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他一直与“水土”打交道,工作环境与农民、渔夫差不多,刚开始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可想到自己的工作性质与意义,就开始慢慢调整心态和工作状态,逐渐适应融入了鄱阳湖的大环境,并爱上了这份工作。他专注于这项事业,辛勤耕耘这方水土,不断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关于长江和鄱阳湖的相关工作成果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和立项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与科技支撑。

大家都知道,鄱阳湖是我们国家第一大淡水湖,但对于其在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中的价值与作用,乃至于在全国生态平衡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太多认识。对于徐力刚来说,鄱阳湖的生态保护,是他的使命和毕生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生态水文学诞生,结合传统的生态学和水文学,对水与生态的交互作用与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不仅考虑水在调控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关键作用,还针对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水文过程的变化而开展研究。湖泊生态水文学的研究侧重于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耦合关系,探索湖泊湿地的适宜生态水文调控手段和模式。

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独特的生态水文特征让它成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场所。尽管研究生的专业是土壤学方向,但徐力刚被湖泊生态水文学的重要性和研究前景深深吸引,毅然转变研究方向,投身中国科学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鄱阳湖站)的科研工作中。

2007年,鄱阳湖站开始筹建。初期,这里没有样地、没有实验设备、没有科考船,负责建站的科研人员从南京开车将设备运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鄱阳湖站,单程就要10来个小时。在鄱阳湖站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往往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研究站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忍受艰苦的野外环境,长期与家人两地分居,还要面临科研压力。

徐力刚的学生程俊翔说:在鄱阳湖站,每月都要开展全湖水生态环境野外采样,冬天冷、夏天热,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枯水期大约有20个采样点,丰水期则有80到90个采样点。这些采样,不仅是技术活,也是重体力活,特别是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沉积物样品时,至少要两个人配合才能正常作业。近20年来,徐力刚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起早摸黑,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他常常利用每次野外出差的机会,随团队成员在鄱阳湖转悠。乘车、坐船、徒步、涉水,他的身影和足迹遍布了鄱阳湖每个角落。苦活累活儿,他都会带头干、抢着干,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做示范。在学生的眼里,他没有丝毫的架子。作为站长,他也没有丝毫的特殊。

在野外进行样地监测工作,住宿是个问题。住在县城太远不方便,徐力刚往往住在湿地保护区附近渔民家中。工作中陪伴他的不只有监测设备,还有隐藏在鄱阳湖内的血吸虫。为避免血吸虫通过皮肤钻进体内,他每次采样前都要穿下水服、戴两层手套,天气炎热时,水面没有任何遮挡,阳光的折射,上蒸下煮,浑身湿透是常事。由于每次出去作业时间长,往返短则一天,长则三四天,饭也要自己在野外解决,方便面、矿泉水则是标配。

有人问徐力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苦不苦?他憨憨地笑着说:“这里环境很美,我们在这里工作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

条件艰苦之外,考核任务也让人压力倍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从职场新人,到成为副站长、站长,徐力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说,建立研究站的过程有些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过程,在前期积累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基础的铺垫工作,收集基础数据,后期才会有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在那之前如何平衡短期考核压力与长期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个重要考验。

基于监测数据与研究成果,徐力刚及其团队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定期对鄱阳湖及其生态系统开展健康评估与“体检”,研发的水生态安全评估平台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长期定位观测结果,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不同时期对鄱阳湖水文、水环境、洲滩湿地与候鸟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鄱阳湖环境影响调查专题报告,对生态环境部最后形成该工程环境保护验收意见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他还依托鄱阳湖站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鄱阳湖水域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国家重要生态、水利工程论证和立项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数据支撑。

徐力刚及其团队构建了洪泛湖泊湿地生态水文监测系统。他提出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天)、无人机航测(空)、水下传感器(地)组成监测网,实现了鄱阳湖及其流域的多源数据融合与高效应用。他研发了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耦合模型,就像湖泊的智能监护仪,能够准确精准模拟和预测水位变化如何影响洲滩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动态变化,评估候鸟栖息地和鱼类产卵场的变化。相关工作全面支撑了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湖泊湿地韧性提升,在促进鄱阳湖“一湖清水”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科技进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徐力刚充分发挥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应并利用科技资源服务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重大战略实施。徐力刚将团队关于湖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应用研究成果在江苏省和江西省的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科技示范工程中得到转化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他首次构建了洪泛湖泊湿地生态高频监测体系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创新发展了洪泛湖泊生态水文耦合模型,提出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等措施开展鄱阳湖及其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多目标优化调控路径。

在开展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十余年间,他特别注重鄱阳湖生态水文监测成果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应用示范,单独任何一部分都不足以说明这项成果的重要性。”徐力刚说。

在坚守鄱阳湖、持续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徐力刚荣获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特别是徐力刚与团队依托鄱阳湖生态水文过程的长期系统研究,申报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监测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的“变化环境下长江典型水体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获得2024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徐力刚及其团队通过构建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水文监测体系并研发生态水文耦合模型,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保护,有力推动了地方绿色转型;同时通过全面参与国家重大生态、水利工程综合评估,为国家重大战略咨询和决策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对于徐力刚来说,这是对甘坐十年冷板凳,坚守研究生态水文初心最好的奖赏。

徐力刚对学生非常友善,在读博士生毛智宇说:“从2020年硕士入学跟着徐力刚老师学习,到如今博士二年级,五年里,徐老师于我而言,是学术引路人,更是成长路上的重要支撑。刚入学时,我对学术论文写作一窍不通,连基本的逻辑架构、文献梳理都毫无头绪。徐老师带着十足的耐心,一遍遍指导我,逐字逐句帮我审阅论文,从标题的斟酌,到段落间的衔接,再到参考文献的规范,事无巨细。我的第一篇文章,徐老师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十次。每次我拿着满是修改痕迹的文稿去找他,他都和颜悦色,仔仔细细跟我讲问题在哪、该怎么改,哪怕是一些很基础的错误,他也从不会露出丝毫不耐烦。”

徐力刚对鄱阳湖的感情很深,把自己当作了江西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虾,一虫一鸟,都深有感情。“作为‘国家队’‘国家人’,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有人问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坚定地说:扎根鄱阳湖,毕生呵护一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