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赋能产业工人成长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下楼学技,就地成长,南京铺就技能便民路——

“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赋能产业工人成长

发布时间:2025-09-15 07:13:25

“以前想学汽车维养、故障诊断和处置等技术,要么得去二三十公里外的培训机构,要么就得等公司零星组织的培训,现在下楼走几步就能跟着‘南京工匠’魏世康师傅学习了。”上午九点,南京浦口区农创中心培训室座无虚席,汽车修理工小王揣着笔记本,熟门熟路地走进来。对于这个“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小王不仅常来“光顾”,还双手点赞,“魏师傅教得好,上周我在公司组织的技能比武中获奖了!”

“下楼学技,就地成长”的便利课堂遍布城乡,成为南京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注脚。作为全省产改全面试点城市,南京以“让技能提升触手可及”为目标,将“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打造成产改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载体,与南京“宁工享·工匠工坊”、全市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等深度联动,构建起产业工人技能成长的完整生态链。

“学技课堂”直抵车间地头

南京晨光集团的生产车间里,“建功航天 质在必行”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航天产品的诞生地,还是“质在必行”班组强技能、砺精兵的实训点。散布在企业周边社区的“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更是将这些优质资源向外不断延伸,带动更多工人学习、践行航天精神。

“产改必须让工人可知、可感、可及。”据南京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现已建成1家省级工匠学院、28家市级工匠学院、7家区级工匠学院,并在企业园区、街道社区、商圈街区周边布局覆盖全市各区的小课堂网络体系,形成了“步行15分钟可达”的技能学习圈。这种便民布局的背后,是资源下沉的精准考量。南京将小课堂纳入《2025年南京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并通过市、区两级产改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工会、教育、人社等部门资源,下沉到基层。

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产业园里,小课堂直接开进工地生活区;针对零散待业人员,依托各区、街道工会以及开放大学资源打造“宁工尚学”小课堂;围绕新兴产业集群,在科创园区开设数字化技能小课堂……今年,南京市总工会计划完成100期“技术、技能、技艺”培训目标,目前已举办75期,吸引约2070人次职工参与其中。培训内容丰富,从传统的焊接工艺到新兴的数字技术,精准对接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来自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南京市首位“00后”劳模史先良,是小课堂的受益者之一。他在职业技能竞赛前夕遇到技术瓶颈后,通过小课堂学习收到了“女焊神”孙景南给予的关键指导建议。对此,公司工会主席不禁感慨,“小课堂把产改政策的‘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真正实现了助‘工’成‘匠’。”

“送技上门”打通实践闭环

“以前想拜师学艺很难,找到好老师更得‘人托人’;现在工坊师傅定期来小课堂驻点,‘手把手’地领着我们学,我们有疑问当场就能问。”去年,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南京“宁工享·工匠工坊”活动开设“聚匠工作坊”,让劳模工匠带领团队骨干,将专业实用的技术拆解成“半小时微课程”。这里总会迎来一批来自周边社区小课堂的工人学员,经常光顾此地的小陈坦言“学习变得轻松便利”。

南京“宁工享·工匠工坊”活动以全市598家各级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为核心载体,为小课堂搭建“实践大舞台”。市总工会牵头建立“工坊+小课堂”结对机制,组织工匠工坊及其技术骨干与小课堂结对,工匠担任小课堂导师,采用“定期驻点+线上答疑+实践带教”模式,把工坊里的先进操作法、专利技术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便民课程。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2名“南京工匠”及提名人选进入“教师名单”,年内工匠人才库将扩容至300人以上,力促形成“名师带高徒”的良性循环,为南京产改注入人才培养新活力。作为市级工匠学院,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特聘劳模、工匠及技能大师担任工匠学院导师和小课堂讲师,定期进行授课与技术交流,已累计培养培训技能人才近2000名。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还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探索出一条产业工人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聚匠工作坊”工作平台通过“带教”模式,已累计开展专项培训32场,培养技术骨干420人次,打通了“需求对接—资源匹配—工坊带教—赋能成长”的闭环,构建起“学习在课堂、实践在工坊”的新型成长链条。

“提技强技”点燃成长引擎

“没想到在小课堂里学到的手艺,真能在大赛场上派上用场!”今年的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建筑电工技能竞赛中,电工王清文凭借精湛技艺获得第一名。他的这手“绝活”,正是在工地附近的小课堂里跟着工匠师傅们学来的。

“不用跑远路、花大钱,在家门口就能学技能、赛水平、强本领、涨工资,获得更好的荣誉和发展的前景。”如今,像王清文这样从课堂走进赛场的工人越来越多,小课堂已然成为全市劳动和技能竞赛的“人才孵化站”。在小课堂这个竞赛“预备役训练营”里,南京市总工会将竞赛项目分解为专项培训模块,赛前组织技术能手进行针对性辅导。产改以来,全市新增技能人才44.99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9.07万人次,不少人都是通过“小课堂培训-岗位练兵-竞赛获奖-技能晋升”的路径实现了新一轮成长。

长安马自达涂装设备维修工余伟伟通过小课堂学习,在长安汽车集团竞赛中获奖后迅速成长为高级技师,如今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弟弟余培培在他的带动下也积极参加小课堂学习,并通过竞赛磨炼成为了长安马自达的又一位全国技术能手……“竞赛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让产业工人看到更多希望。”提及小课堂对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提升的助力作用,南京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学习-练兵-竞赛-成长’的就近闭环,让‘提技、强技’有了明确方向和清晰路径。”

傍晚时分,南京工运史展的灯光点亮了红色工运文脉学习体验线路,该线路也是小课堂的现场教学点之一。在这里,产业工人们感受历史荣光,展望成长之路——从家门口的小课堂起步,走进工匠工坊锤炼技艺,在劳动竞赛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南京工匠乃至大国工匠,这正是产改赋能产业工人成长的生动图景。

通讯员 吴頔 记者 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