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夕兰:拼搏出港口机械的“中国精度”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沙夕兰:拼搏出港口机械的“中国精度”

发布时间:2025-09-16 09:10:31

本报记者 谢丹娜

“她的身高才到我肩膀,可是我总觉得像在仰望她。”在南京港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成本中心部长胡建眼中,他的师傅、公司原技术总监沙夕兰形象高大,因为她是领跑南京港机研发之路的“人物”,70多斤的身躯,带着整个团队,带动7个多亿的年产值。

港口机械是重型机械,设计制造往往是男人拼搏的世界。然而,沙夕兰,这位瘦弱的“小女子”,却以梦想和初心拼搏出港口机械的“中国精度”:主持研发500多项港机产品,创下国内外港机研发领域多个“第一”,获评2015年全国劳模和“全国十大最美职工”。

1989年,沙夕兰大学毕业进入南京港口机械厂,打量这个“小女子”的眼光很多。许多人不相信她能在港机设计行业坚持下去,苦、难不说,五六十米高的吊机敢爬上去的女同志就不多。沙夕兰却暗暗给自己鼓劲: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会做好。

她每天频繁出现在各个车间和施工现场,抓住每一次锻炼机会。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她经常深入用户码头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一次在京唐港,为了弄清楚每台门机的试运行情况,她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连爬7台门机,满头大汗、双手沾满油污却没有说过一个“苦”字。“我的努力让我主持设计的机会越来越多,不但在男人拼搏的世界里站住了脚,而且成为了研发中心的带头人。”

这位“小女子”用智慧、胆识和汗水,使冰冷的港口机械获得生命的激情,创造出一个个惊诧同行的研发奇迹。她开发的40吨煤炭带斗门机,创下了国内卸煤炭带斗门机吨位之最;研制的28吨木片带斗门机填补了世界港机行业的空白。由她主持设计的50吨单臂架门机、双四连杆臂架起重机、28吨高门架木片带斗门机和手自一体旋转锚定装置等多项新技术相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她参与开发的产品,累计为企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南京港机也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厂一跃成为国内港机制造业的巨头。

港机产品的创新主要是起重机吨位、变幅以及功能、性能、维修、使用方面的创新,“每增加一个吨位,难度非常大,一项研发和试验可能要做半年,甚至是几年。”沙夕兰说。

技术创新无止境,研发背后多艰辛。沙夕兰2008年研发28吨木片带斗门机可谓艰苦卓绝。当时16吨木片带斗门机是全世界港口通用型号。针对新加坡客户提出的28吨的设计需求,不少港机研发企业同行纷纷露怯,沙夕兰主动请缨,决定放手一搏,啃下这个“硬骨头”。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沙夕兰全身心投入到该项目的产品研发中。“木片只有指甲盖那么小,不容易抓,更不易流动,我们除了设计有10多米高的机身外,还要设计料斗震动,促进木片抓与放,非常难实现。”沙夕兰废寝忘食不断进行试验,经过反反复复讨论、更改,采用国内最宽的2.4米皮带作为接料皮带,通过多次测验,满足了送料需求,并将先进的变频技术、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应用其中。当第一台28吨木片带斗门机屹立在客户码头,流畅地装卸着木片倾泻而下,全场欢呼雷动。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沙夕兰深知,港口机械从设计到制造都是团队合作的产物,要让南京港机持续发展,必须造就一支优秀的创新技术队伍。

2011年,“沙夕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在加快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研发的同时,还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实施党建与工作室的融合,大力开展师傅、徒弟、支部委员“1+1+1”互动培养模式,帮助年轻人早日成为港机的专业设计人员,使得一大批中高级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团队在她的带领下,成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

2021年沙夕兰退休后,经常有港口企业找上门进行技术咨询。如今,在“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中,作为江苏省劳模工匠服务队成员,经省总工会牵线搭桥,沙夕兰被南通一家企业聘为技术顾问,从项目设计、产品优化、发展路线、人才培养等方面,帮助企业全面提升发展动能,“发挥一下余热,也能让自己的价值保持续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