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从“工”到“匠”的成长密码
——新晋大国工匠的时代楷模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26 09:12:55
江苏“匠星”,闪耀山城——江苏“大国工匠”在工匠大会合影。 邵劲松 摄
本报记者 谢丹娜 王鑫
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再到如今入选大国工匠人才,正在进行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苏州宝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雷雨田手捧“大国工匠”烫金证书,心情激荡:“作为工会组织培养的大国工匠,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把这份光荣使命扛在肩上,不断锤炼技术本领,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工匠的担当。”
近年来,雷雨田聚焦顶枪一体化改造升级展开技术攻关,为国内多家知名冶金企业制定设备升级方案,大幅提升设备和能源利用率,为精品钢冶炼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入选培育对象后,他进入清华大学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完成了160个学时的系统学习。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2024年11月,他设计研发的第五代顶枪正式投产。该产品加装可视系统,能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监测炉内冶炼情况,并通过图像色度对比精准测算钢液温度,为我国钢铁工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今年4月,雷雨田再度实现技术突破,研发的第六代多功能顶枪集成了精炼温度识别、炼钢液面监测和火焰识别三大功能,为智能化炼钢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如今,雷雨田研发的一体化多功能顶枪已实现从技术引进、消化创新到技术输出的跨越,产品销售额连续五年增长。面对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趋势,他表示:“下一步,我将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人工智能与炼钢产业深度融合。”
面对一次次创新突破和一项项荣誉成绩,雷雨田始终不忘工会组织在其成长过程中的支持。“从申报材料到培育考评,工会全程给予我全面细心的指导,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他说,但是对每一个有匠心追求的产业工人来说,荣誉从不是终点。面对未来,雷雨田信心满怀:“我将充分发挥大国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助力钢铁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技能报国理想。”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感到无比光荣。聆听大国工匠们的研发创新经历,和他们一起交流,对我来说受益良多。”全国劳模、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电装设计室主任黄剑告诉记者,大会展示了众多高精尖的科技创新成果,“看到工匠人才在各行各业的各个舞台上开花结果,激起了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也要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创造。”
多年来,黄剑在船舶电气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创新研发20余项,为企业创效5000多万元。他担任“铁建风电01”风电安装船技术经理,带领团队仅用16.5个月交付项目,创造了海工业界的奇迹。最新研制的CADELER风电安装平台可以在70米水深的海域作业,满足5台20兆瓦海上风电装备的运输和装机能力。平台配备了5000 KWH大功率能量存储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智能的油—电混合动力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工会始终是我们一线工匠的娘家人,从青蓝工程、师徒帮带、技能竞赛等方面搭建平台,帮助我在职业岗位中快速成长。”获得“大国工匠”的至高荣誉,黄剑非常感谢各级工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他表示,作为一名大国工匠,今后要做好传帮带,激励带动身边的产业工人,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职业追求,努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时,持续做好创新钻研,在新能源海工项目、智能船舶项目上持续创新突破,进一步钻研人工智能在船舶海工设计中的应用,让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海工装备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集中展示1700多名工匠人才的2200余件创新成果!置身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大明工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明精工部长助理杜华军大开眼界,“一眼望过去,都是各行各业顶尖的技术技能大师,跟他们唠两句,比我自己琢磨两个月都明白。现在满脑子全是怎么把各位大国工匠身上的智能技艺带回车间,取长补短,让我们的产业在创新中升级。”
在30年的焊工生涯中,杜华军苦练勤学,精通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8种以上焊接技能,摸索出多项焊接新工艺,主持改进四面送风碳弧气刨枪,总结出一套“大口径管对接焊的操作方法”,使无损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99.8%以上。他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了50余项金属焊接技术难题,其中两项填补钣金行业技术空白。大国工匠培育期间,在浙江、河南等地,他带领团队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升设备焊接效率20%以上,为企业带来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效益。
“只有经过刻骨铭心的劳动历练,才能产生工匠精神。”“人民工匠”许振超在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让杜华军感同身受:“技术交流和技能培训,最终给你的不是铁饭碗,而是改写自己命运的刻刀,让我们技能工人能够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为大国工匠,杜华军说,自己将从传技、创新、带队伍三个方向发力:精准传技能,牵头成立工作室,培育焊接人才,避免技艺断层;持续创新,攻关有色材料焊接难题,为金属制造业贡献焊接力量;加强焊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人会焊是灯火,众人会焊照亮山河!”
“跟顶尖高手交流,见识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对我触动很大!”作为大国工匠应邀参加创新交流大会,全国劳模、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金属材料技术研发中心铸造工张剑云深感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出来不知道,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不能仅仅有传统手艺,要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知识,为我们江苏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坚守铸造一线26年,张剑云参与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收获多项创新成果。借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东风”,他评上铸造高级工程师。他主持完成的“高速动车组铝合金齿轮箱铸件成型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研究”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获中车科学技术奖,成为首位上台领取科学技术奖的铸造工人。他参与制定《球墨铸铁球化率评定方法》国际标准,拥有授权专利5项。作为“张剑云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他累计带领团队完成攻关项目28项,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我正在做的高蠕化率铸件,是大型船舶用的关键零部件,原来依赖进口,现在正在推进国产化,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还要在产业化上继续努力。”张剑云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开发上,他们在不停地尝试,坚持用最低的成本去制造符合汽车性能的新材料。
对于今后如何发挥大国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张剑云表示,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为行业、社会甚至国家重大战略做贡献,要有“人民工匠”许振超“这个问题我能拿下”的担当,“在金属材料开发中诠释劳模精神,在项目攻坚克难中淬炼劳动精神,在铸造人才培育中传承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