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娟:家庭农场“女掌门”,坚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于冬娟:家庭农场“女掌门”,坚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2:38

本报记者 徐嵋

“去年因为天气原因稍微亏了点,今年长势良好!”秋收季节到来,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启东冬娟家庭农场的稻田迎来一片金黄,“女掌门”于冬娟的声音里藏不住期待丰收的喜悦。从小打小闹承包10多亩土地到现在种植面积1300亩,从手工操作到全程农业机械化耕作,20多年来,于冬娟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上世纪90年代,1970年出生的于冬娟毅然辞掉在上海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回家乡启东创业。刚到家,村干部就主动找上门来:村里不少农户外出打工,没人种田,希望夫妻俩来承包这些抛荒地。为获取农户信任,于冬娟用自己5万多元积蓄预付了部分租金,流转到了10多亩土地,获得丰收后净赚1万多元。她用实际行动获得了周边村民的信任,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将自家的农田转包给于冬娟。

自然灾害、粮价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面对诸多挑战,于冬娟始终保持坚定信念,不断探索科学种田的道路。经过无数次的努力与坚持,到2013年,农场终于初步形成规模,并于当年4月成功注册了启东市首家家庭农场——冬娟家庭农场。2015年,作为科学种粮的农民代表,于冬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她还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种粮售粮大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南通市优秀巾帼创业明星”等称号。

在冬娟家庭农场的农机仓库里,拖拉机、植保机、收割机……各种农用机械应有尽有。“粮食生产从耕到种再到收,我们农场已经100%实现综合机械化,一年能出售粮食600多吨,并拥有自己的加工厂。”于冬娟告诉记者,目前每辆农机都装上了导航,化肥农药由无人机喷洒,土地采用侧深施肥,还有专家进行养地实验,农场正进一步向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田里种粮,为的是守住耕地红线,满足国家的基本所需。而追求品质,实现农业精品化,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从土里刨金。”于冬娟表示,为了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农场不使用除草剂,粮食采用低温保存,坚持不熏蒸不抛光。如今,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已远销各地。

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这是于冬娟对当地村民的承诺。尽管农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但她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造福乡邻。她连续十年为当地30多家劳力紧缺的家庭提供免费机耕服务,并邀请经济困难的农户到农场就业,以高出当地平均工资的待遇支付薪资,全年工资支出高达15万元。2016年,于冬娟种植的500亩小麦遭受赤霉病造成严重亏损,面对村民的信任和风险压力,于冬娟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自己默默地扛起了责任。

于冬娟不仅致力于农场的发展,更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于冬娟一直帮扶农村孤寡老人、特困群体,逢年过节时,她总是去护理院慰问失能老人,给他们包饺子,为他们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2015年,她资助西部小女孩王明珠,送钱送物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将来王明珠如果考上大学,我还会和我组织的启东微爱驿站群内的爱心人士一起资助她。”于冬娟坚信,关心公益事业、助力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不仅是她的初心所在,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作为南通市、启东市两级人大代表,于冬娟积极发挥代表作用,“支持稻麦大葱轮作实现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种粮大户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她的一系列为农建议都被重视和采纳。她建立了“冬娟农场”人大代表微家,经常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开展知识讲座,指导村民掌握新技术。

“我最近在联络启东几家做得比较好的家庭农场,看看能否联合起来做大做强。”展望未来,于冬娟充满信心,她表示,虽然粮食种植赚不了大钱,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但自己一定会坚守,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