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立柱架梁”到“精准滴灌”
——江苏以系统制度体系锻造“工匠方阵”
发布时间:2025-10-16 08:37:26
本报记者 李垚
制造业大省江苏,再传佳音。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全国首批通过自主培育的200名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公布,其中江苏独占11席。来自国网无锡供电、常州公路运输、徐工集团等企业的11位顶尖技能人才,成为新时代江苏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大国工匠的持续“上新”,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江苏省近年来紧紧围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顶层设计、政策协同、市县探索、企业实践等多层面系统发力,构建起一套旨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升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制度体系所结出的硕果。
顶层擘画:
筑牢工匠人才成长的制度根基
江苏的产改实践,始终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战略指引与制度框架下稳步前行。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的宏伟目标,为产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迅速响应,结合省情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方案》,提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的具体目标,并部署了凝心铸魂、赋能成才、匠心奉献、暖心关爱、强基固本五大行动。
制度创新的步伐持续加快。2024年7月31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正式施行,以地方立法形式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决定》在健全技能评价机制、贯通职业发展通道、强化激励保障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如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广技能竞赛“一赛双证”,明确高技能人才可享受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待遇等。
政策供给精准有力,形成制度合力。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省总工会实施《江苏五一工匠人才培育工程五年规划(试行)》,省总工会、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推出《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产业工人的若干措施》……一系列重磅文件,从职业教育改革、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技能形成路径、薪酬分配激励到服务保障,构建起支撑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快速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政策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省总工会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5家单位制定下发《关于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宣传及作用发挥工作的推进方案》,在教育培训、薪酬待遇、技能评价、典型作用发挥等方面,探索多部门融合推进的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一体化建设新路径。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研究的《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产业工人的若干措施》即将印发,持续为产改注入制度动能。
市域探索:
构建各具特色的工匠培育体系
省级蓝图绘就,制度活力在基层释放。各地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产改生动局面。
徐州市构建了培训、评价、激励“三位一体”的融通模式。依托职业院校、徐州工匠学院、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培训中心,建立了多层次培训阵地。推动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市已有35家企业开展自主认证,70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覆盖250余个职业(工种)。同时,健全激励体系,推动企业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彭城英才计划”,享受住房、户籍等优惠。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2.2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37.33万人。
镇江市创新构建“赛评创育助”五字诀人才培育体系。通过打造云端赛场、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发布“五小”创新优秀项目、实施匠院建新工程、深化“劳模助企”专项行动等,锻造“镇匠军团”。其“一赛双证”模式被省人大《决定》采纳推广,截至去年底,已通过工会核发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1600多本,初、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证书1017本。
盐城市聚焦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化产教融合。盐城技师学院与长三角地区129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冠名办班、订单培养模式。同时,搭建“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平台,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技能竞赛链,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2024年全市103家企业、1.7万名职工参与。
宿迁市则注重法治保障,出台并施行《宿迁市产业工人服务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专门为产业工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共五章四十条,涵盖了职业发展、服务保障、权益维护等方方面面。“《条例》不仅巩固了全市产改成效,更为推动产改走深走实、破解难点提供了法治保障。”宿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许辉介绍道。
在扬州,今年7月15日出台的《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成为设区市层面首部以高技能人才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条例》首次将“工匠学院建设”写入法条,明确技能等级与学历待遇“并轨”,推动高级工、技师分别享受与大专、本科毕业生同等待遇。在高邮市珏盛机械有限公司,初中毕业的董邦亮因拥有多项技能认证,月津贴增加300元,并晋升为班组长。“以前怕‘干得好不如学历高’,现在《条例》给了准星。”公司工会主席龚炳红说。
这些各具特色的市域实践,是省级制度设计在地方的细化与创新,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路径多元的江苏工匠培育网络与制度生态。
企业实践:
激活“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内生动力
企业是产改的主体,广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积极探索,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行动效能,为产改注入了源头活水。
无锡鹰普集团的实践堪称制度化激励的典型。该集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职工发展激励体系:搭建云激励平台,对员工正向行为给予积分奖励,目前已有2.9万人次获积分奖励;成立鹰普学院,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学习方案,实施“雏鹰计划”“精英人才培训计划”;每季度评定“星级员工”、每年评选“星级技师”,其中八级技师享受企业副总经理级待遇;设立创新委员会,推出三类创新激励政策,近三年锡山基地累计发放奖励515.9万元,推动生产效率提升12%,质量合格率提高3.6个百分点。
案例充分证明,建立“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薪酬分配制度和成长通道,能够有效激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的双赢。
省总工会调研组的报告指出,鹰普集团的实践为全省深化产改提供了鲜活经验,其启示在于:产改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路径是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职工创新创造;成效是提升职工主人翁地位,造就越来越多高技能人才。
任何制度的价值,最终都要通过其执行效果来检验,而检验产改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真正提升。
事实上,江苏的产改制度设计,始终紧扣“人”这一核心。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首次将签订职工技术创新、“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要求写入条例。目前,全省2.08万家企业、200多万名职工签订了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让产业工人切实分享创新创造的成果。
展望未来:
持续优化制度 打通成长“立交桥”
展望未来,江苏产改将继续向纵深推进。而打通职业发展“立交桥”,仍是制度攻坚的关键着力点。
“要注重从纵向上打破‘天花板’、从横向上破解‘玻璃门’,构建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督促企业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双轨制’改革,为广大职工加快成长、多元发展提供更好条件。”在今年全省产改工作部署推进会上,省委领导的讲话直指产改核心,为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指明了方向。
摸清产业工人队伍底数,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当前,全省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查工作正在推进。省总工会领导指出,“心中无‘数’是影响制约产改的重要堵点”,要求各级工会坚持“一盘棋”思想,精心组织,摸清产业工人队伍的数量、技能、薪酬、社保等现状和变化情况,为深化产改精准施策提供参考。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数据体系的完善,江苏产改工作将更加有的放矢,制度供给更加精准有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省级的密集部署,从各市的特色实践到企业的微观创新,江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度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持续落地和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个更具活力、更高素质、更大规模的江苏“工匠方阵”必将加速崛起,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也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江苏大地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