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厚植“改善文化”沃土 结出“产改”丰硕成果
发布时间:2025-10-27 09:20:49
本报通讯员 陈进元 万艾兵
近日,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职工葛成山申报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轴螺纹铣槽后毛刺去除装置及加工方法”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这一荣誉不仅是葛成山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双环齿轮有限公司深耕“改善文化”、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结出的又一硕果。
走进双环齿轮的生产车间,走廊、立柱上随处可见的改善案例、改善之星展示,构成了独特的“改善文化长廊”。“微小优化也是创新、岗位改进皆有价值”的理念在这里已深入人心。公司工会负责人介绍,他们将“改善文化”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进产改的重要抓手,着力从文化、能力、平台三个维度,塑造“人人渴望改进、个个主动优化”的行为自觉。
文化浸润,让“人人想改”。公司倡导“每天进步一点”的“1.01的365次方”思维,鼓励职工从岗位细微处入手,将创新改善内化为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
“五鹰”培育,让“人人会改”。针对从“校园”到“决策层”不同阶段职工的成长需求,公司量身打造“雏鹰”“飞鹰”“精鹰”“雄鹰”“双环鹰”培育计划,系统提升全员改善创新能力。2024年以来,开设“五鹰”培训5期计200余人次,实现关键岗位培训全覆盖。
平台支撑,让“人人能改”。便捷的“扫码提案”系统让职工随时可提交改善想法;常态化的“质量月”“金点子之星评选”等活动把改善融入日常;以“朱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龙头的攻坚团队,则对有价值的“好点子”进行深度挖掘和孵化,并明确“点子提出人”为第一发明人,保障职工创新权益。2024年,职工累计提交改善提案1100多条,采纳率高达70%。
葛成山的获奖操作法,正是诞生于这片“改善文化”的沃土。他的这项创新,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中的去毛刺难题,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正是双环齿轮“改善文化”强调的“立足岗位、小处着手、创造价值”的生动实践。
在双环齿轮,改善创新不仅有氛围、有平台,更有实实在在的激励。公司构建了完善的激励机制,设立“董事长特殊贡献奖”“最佳改善奖”等,对优秀改善提案、创新成果和专利给予重奖,个人最高奖励可达20万元。同时,深化“能级工资”改革,将职工技能等级、创新贡献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鲜明树立“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受益”的价值导向。
“改善文化”的深耕,为双环齿轮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近八年来,企业累计完成关键技术攻关98项,获国家专利100多项,年均孵化“五小”创新成果超7000多项。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累计培育技术骨干120余名,多人获得高级技师职称及省五一劳动奖章。
葛成山的脱颖而出,是双环齿轮“改善文化”滋养下广大职工技能提升、岗位建功的一个缩影。淮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广双环齿轮的经验,引导更多企业厚植改善文化,激发职工创新潜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产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