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云:与火共舞 淬炼复兴号加速度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张剑云:与火共舞 淬炼复兴号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5-11-03 18:04:15 作者:记者 魏志民 陈军 李勇 通讯员 毛人杰 黄玉明

在中国高铁这张国家名片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兼程的攻坚克难,是成千上万名产业工人的默默奉献。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研究院中车金属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科研试制班班长张剑云,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与高温熔炉为伴二十六载,从一名普通铸造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和“全国劳动模范”,用汗水与智慧为中国高铁的“加速度”注入坚实力量。

热爱:熔炉深处的初心与坚守

1999年8月,张剑云从常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进入中车戚墅堰所熔炼班工作。熔炼,中国高铁关键零部件铸造生产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也是条件最艰苦的工种之一。通宵达旦的生产节奏、“灰头土脸”的车间环境、动辄40℃以上的高温……在旁人看来的“苦、脏、累”没有吓退这个20岁的年轻人。

“每次破解难题的成就感让我忘却了工作的辛苦。”张剑云说,这促使他不断学习,渐渐地把铸造当成了爱好。一次,妻子看他盯着电脑入了迷,还以为是在打游戏,上前一看,才发现他是在研究业务。一数,电脑上竟然足足有200多个文件夹、6000多篇专业文章,硬盘上还有20多G的学习资料。妻子惊叹地说:“你这是干嘛,在搞原子弹吗?”张剑云坚信,学了以后肯定用得上。

正因为这份热爱,让张剑云更有使命感与幸福感,他也成为了当初中专铸造班50名毕业生中唯一还在一线坚守的“异类”。他坚信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爱它的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而自己正脚踏实地地朝着光的方向走去。果然,这份积累成了他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创新:灵感在火热实践中迸发

“热爱激发动力,但唯有创新才能让硕果结满枝头。”在张剑云看来,一线是创新最肥沃的土壤,无数灵感都诞生于火热的生产实践。

时间来到2019年,铸造车间已不再是当年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绿色铸造”。张剑云此时正负责生产有着复兴号高铁“风火轮”之称的齿轮传动系统产品。其核心工装“升液管”需要长期浸泡在700摄氏度的铝液中,传统产品要么易腐蚀,要么易断裂,严重影响质量和成本。“进口陶瓷管一根一万多,还容易断。”难题困扰着他。

一次喝茶的间隙,他手中的复合陶瓷杯带来了“神来之笔”。“杯子里是陶瓷,外面是不锈钢,既防烫又坚固!”他欣喜若狂,“我们的升液管是不是也可以做成复合结构?”这个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灵感,最终通过改进材料与工艺得以实现,成功研制出的新型复合升液管,使用寿命提升了近10倍,有力保障了复兴号的安全飞驰。

他的创新胆识,更体现在挑战国际标准上。2015年,中车戚墅堰所承接“ISO945-4:2019球墨铸铁球化率评定方法”国际标准项目,面临标准试样缺失的困境。张剑云主动请缨,在一年半里,化身“炼丹师”,经过300多次熔炼、900多块试样的反复调试,硬是凭着一股韧劲,补齐了所有缺口,为中国首次主导该领域国际标准立下汗马功劳。

传承:从“工”到“师”的跨越与担当

张剑云的成长轨迹,浸润着个人不懈努力的汗水,也深深烙印着产改的时代印记。2019年,张剑云顺利通过评审,成为企业首批“双师型”人才,随后又成功获评高级工程师,实现了从“工匠”到“工程师”的华丽转身。

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重的责任。成为“张工”后,他主持完成的“高速动车组铝合金齿轮箱铸件成型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研究”项目,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并荣获中车科学技术奖,他成为首位上台领取该奖项的铸造工人。截至目前,他已获得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6篇。

得益于产改,张剑云的薪资已超过部门经理层,他还担任了公司工会兼职副主席、职工代表、部门党支部委员。身为江苏省产改观察员,他深感责任重大,积极向工友们宣传产改政策,多次在江苏省产改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其宣讲案例获评省级优秀。他要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强音正在回归。

2018年,“张剑云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家,采访过程中,张剑云说得最多的是“传承”。在工作室,他像当年师傅带他时一样,既是导师也是益友。他充分发挥工作室平台作用,在一线员工中积极宣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他每年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重点攻关项目10余项,帮助相关单位解决难点、瓶颈问题。目前,张剑云带领团队完成难题攻关项目18项,多个项目分别获得常州市职工十大发明专利、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等荣誉,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编写作业指导书、企业标准、先进操作法23项。大力开展“传帮带”,将多年工作经验转化为20余件课件、题库,为500余人次累计开展培训400余课时。工作室成员中3人成为“双师型”人才,4人获“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2021年,张剑云当选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2025年,对张剑云而言更是荣誉纷至沓来的一年。4月28日,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9月,他被认定为“大国工匠”。从1999年那个走进熔炼车间的中专生,到如今站在行业巅峰的“大国工匠”,二十六载光阴,张剑云始终坚守在铸造一线。熔炉的火光,映照着他从青涩到成熟的奋斗之路;四溅的铁花,见证了他从工匠到巨匠的卓越追求。

他始终铭记着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劳动者的要求,用执着书写对事业的忠诚与深情。正如他所说:“希望当有一天回首往事,我能够骄傲地说,我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梦的实现!”张剑云,这位与火共舞的“大国工匠”,将继续在复兴号的加速度中,熔铸属于中国产业工人的荣光与梦想。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这,将是他一生不变的旋律。

本报记者  魏志民  陈军  李勇  本报通讯员  毛人杰  黄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