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高新集团:国企产改先行军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常高新集团:国企产改先行军

发布时间:2022-04-12 10:41:04

2020年4月,因集团发展需要,陈冲从普通的一线工人转岗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在通过一系列转岗培训之后,他顺利胜任公司的中层管理工作。如今,像他这样从不同序列提升职等职级的职工还有188名,极大地提升了常高新集团的人才核心竞争力。

在常高新,每一位职工都有上升通道,职工主动提能力、创佳绩的内驱力进一步提升。作为一家连续6年营收超百亿、业务范围涉及多个领域的地方国企,常高新集团连续5年获评常州市“特别重大贡献奖”企业,连续12年获评市“服务业五星级企业”称号,还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集团党委获评“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成绩来之不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盛新道出其中的奥秘,“集团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我们把员工视为第一资源,得益于我们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对人力资源的投入。”

作为全市产改试点单位,集团党委制定了产改工作总方案,着重发挥国企党组织凝聚职工政治优势、树立“技高者多得”导向、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职工有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加大从劳模工匠、技术能手和创新人才中吸收党员的力度,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集团工会牵头抓总、经理层充分支持、产改联席会成员单位分头推进的工作格局。

“鹰计划”培育,助力人才成长

集团通过引进外部人才,培养内部骨干,打造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启动实施常高新人才培养机制——“鹰计划”,根据不同定位和层次,将各类人才分为“高鹰”“常鹰”“新鹰”。通过逐级推荐、专项测评、现场面试等环节,累计选拔人才68名,并根据培养方向为他们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发展计划(IDP),定期进行检视。

“师+徒”互助,带动能力提升

“鹰计划”人员除了明确其直接上级作为培养导师外,还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选择第二导师。集团还组织开展跨单位、跨业务师徒结对,引导师徒双向选择,并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促进经验和应用知识的有序传承。常州市环境检测技术能手戈浩说:“通过给徒弟制定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考核内容,互相探讨,学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自己的业务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师傅陈成定期对徒弟狄竹君进行安全培训,并带其投入生产运行一线,对日常工作中的当盘和现场巡查做出明确要求。目前,狄竹君已通过考核顺利出师,能独立的处理各辅助系统出现的问题及故障,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自从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以来,集团职工实现了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体系化”推进,激发集体动能

根据职工的不同需求,集团定制个性化课程体系。对外邀请优质专家到集团授课,对内建立内部讲师、内训课程论证制度。集团适时组织新晋讲师赴上海参加《卓越讲师培训工作坊》,为讲师赋能。目前集团共有授证内部讲师96名,累计开发各类课程77门,授课55门。上线“常学常新”学习平台,内课程数量超1900门,学习人次11365人次。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参加“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建立并完善带薪培训与学习机制,搭建职业发展平台,自2019年以来新增420人持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持有注册类证书67人,185项新专利。

据了解,集团还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深化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导职工进一步提升技能素质,让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实现企业增效益和职工增收入的双赢。

通讯员 刘锡秋 祝琳 记者 吴文龙